第 3 节 民国成立:袁世凯到底是窃国大盗还是民族英雄?(第1页)

真实的袁世凯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一代枭雄,民国曹操。

不过,跟曹操比,他的脸皮没有那么厚,心没有那么黑。换句话说,既想干坏事又想立牌坊,最后啥也没干好。

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很低,基本上定位成了「误国权臣」、「窃国大盗」这样的反面人物。

围绕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这样的评价显然过于简单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要不就是好人,要不就是坏人,非常容易误导人。

而且近几年网络上又兴起了对袁世凯的肯定的评价,但很多又过犹不及,赞誉过多。

要评价一个人物,显然要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去挖掘。

袁世凯的最大失误就是想当皇帝,这也成了他在历史上成为反面人物的缘由。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否定了袁世凯的历史功绩。

老规矩,从事件看人物。那就从辛亥革命中的袁世凯讲起。

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北洋新军去湖北进行镇压,没想到这支由袁世凯一手组建的新军,除了袁世凯,别人压根就指挥不动。

眼看着出工不出力的北洋军再这么耗下去,其他省份都要有样学样独立了。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爹,实在坐不住了,捏着鼻子又把让自己开除的袁世凯请了回来。

为此,他答应了袁世凯提出的所有条件。

也就是说,随着袁世凯的重新出山,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已经转移到了袁世凯手中。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成了当时清政府的实际上的话事人。

袁世凯一出山,效果立竿见影,北洋军迅速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个,汉口和汉阳,就差一个武昌了。

清政府望眼欲穿地盼着袁世凯把武昌拿下,不然局势将越来越不可控。

谁知道,袁世凯不打了。

他竟然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要跟革命军谈判。

为啥?养寇自保。

这事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把革命军消灭了,全国局势稳定下来了,那袁世凯的重要性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而且只要是载沣在台上,被反攻倒算的可能性极大。

所以,他的策略是,既不能把革命军赶尽杀绝,又不能让革命军成尾大不掉之势。既能让革命军吓唬住皇室那帮子人,又能让革命军不威胁到自己前进的道路。

他想干啥?他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