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海而去陈天华
被自卑「绑架」的一生

与其死于十年之后,
曷若于今日死之。
——陈天华《绝命辞》
1906 年 5 月 29 日,在湖南长沙,一个自发组织的送葬队伍正浩浩荡荡绕着长沙市向岳麓山行进。
队伍由长沙约一万名学生及各界人士组成。他们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抬着灵柩,身着白衣,举着挽联,唱着挽歌,气氛既悲痛又庄严。有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走在最前面。他身着白衣,举着挽联,头戴拿破仑帽,腰间束一条皮带,挂一把日本长刀。
他的儿子站在大西门城墙上观看了整个送葬的过程。
「今天的事,你们都看到了吧?这两个人就是想着宁为国民死而死去的。他们不愿意看到国家的沉沦,等着做牛马奴隶,宁愿以死来震惊国民,所以应该受到崇敬。我们不顾艰难险阻,发动各界营葬,就是这个意思,无非要使大家懂得爱国。」葬礼结束后,禹之谟对自己的儿子说。
他所说的「这两个人」,一位是陈天华,一位是继他之后同样蹈水而去的姚宏业。
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评价陈天华「感愤国家的危亡,蹈海而死」,是「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这次葬礼是同盟会成立后国内最早的有影响的学生运动。秋瑾、鲁迅及 12 年后同样赴日本留学的周恩来,都深受陈天华的感召。
陈天华用自己的生命,向国人敲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钟。
而那年,他仅仅 30 岁。
天才少年苦中生
陈天华出生的时候,正值国家多难,家道多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