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七夕,不知尘世中有多少红男绿女像牛郎织女一样约会。现在许多人都将七夕理解成了情人节,大概是因为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吧。但实际上,七夕跟情人节毫无关系(传统社会倒有一个情人节,那就是元宵节)。恰恰相反,过去民间谈婚论嫁,还要有意避开七夕:「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
为什么?你想啊,牛郎与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两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尽管宋朝诗人秦观写了一首《鹊桥仙》,歌颂七夕的浪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而,这样的浪漫只适合存在于诗歌,人世间又有哪对情人愿意分隔两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其实是女儿节,或者说是乞巧节。过去的女儿家,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日后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织,和现在女孩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而织女是巧星,传统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娘们都要做各种奇巧的小玩意儿,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祷之后,姑娘们还会互相赠送小工艺品,送上美好祝福。
在宋代,七夕是一个非常盛大、隆重的节日。节日的热闹气氛,从农历七月初一就开始了。据《醉翁谈录》的记录:「七夕,(汴京)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人过七夕,「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到七夕夜华灯初上时分,「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南宋梁楷《耕织图卷》中描绘的男女协作的场景
《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均记录了宋人在七夕夜乞巧的情景:在北宋,「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