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武大郎」们的生活水平到底如何(第1页)

网上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段子,说:「一个矮个子青年,住着位于市中心的二层楼,依靠在市场卖面食的收入,娶得起漂亮妻子,还不用妻子上班。这不是梦,这事就发生在中国,青年名叫武大郎。」有人借此调侃,也有人真的以武大郎的例子来证明宋朝的富庶——这当然很扯淡。因为武大郎只是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一个被设定为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寻常市民。问题应该反过来求证:假如宋朝确实有一个武大郎,他可能过上段子中所形容的生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当然需要评估出一名宋朝平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感谢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了非常翔实的宋代物价与日常收入资料(如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价研究》),靠着这些资料,我们完全可以重建一份宋朝「武大郎」的生活账目,并大体上描述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宋朝平民的收入

说到宋朝人的经济收入,也许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官员俸禄。许多人都知道宋朝官员的工资高哇,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大略计算了一下:宋朝宰相的月俸为 300 贯,加上各种补贴,如「职钱」「禄粟」「薪炭钱」「刍粟」「傔人衣粮」以及职田租金等,加起来不会少于 500 贯。相当于年薪 40 万美元,这个水准跟美国总统的年薪差不多。知县的月俸为 18 贯,加上各类津贴,不会少于 40 贯,折算成人民币,月薪少说也有两万元,虽说不是很高,却也不算低。但我们要说的「武大郎」们并不是官员,显然不能以官员薪俸的标准来衡量宋朝小市民的收入水平。

武大郎是一名在城市街巷叫卖炊饼(馒头)的小商贩。那么,宋朝的商人群体收入几何呢?在建康府,「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钱三二十千,及开解库、店业之家,家计有数十万缗者,营运本钱动是万数」。大城市的富商,每日单房租的收入就有二三十贯,一年下来近万贯。南宋枣阳有一个叫申师孟的职业经理人,「以善商贩著干声于江湖间。富室裴氏访求得之,相与欢甚,付以本钱十万缗,听其所为。居三年,获息一倍,往输之主家,又益三十万缗」。申师孟是个经商奇才,用 10 万贯的本钱,三年获利 20 万贯。

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武大郎,当然不能与这些大富商相提并论,我们要直接看宋朝小商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