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吗?不太严格地说,有的。因为按照惯例,每年元旦(正月初一),朝廷要举行国宴。参与宴会的有皇帝、文武百官,以及辽、西夏、高句丽、大理等国派来的「贺正旦使」。席间,照例有教坊伶人进演歌舞、百戏、杂剧等文娱节目。这一套在元旦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我们不妨称为宋朝人的「春晚」。

南宋画家(佚名)绘制的《歌乐图》
宋朝的「春晚」不但有文娱表演,还有节目主持人,或者说,有报幕员,叫作「竹竿子」,因为他们登场报幕时,总是手持一根「竹竿拂尘」。宋朝国宴上的所有大型文娱表演,都有「竹竿子」主持节目。
「竹竿子」念的报幕词,宋人称之为「教坊词」,一般由翰林学士撰写,我们熟悉的苏轼苏大学士就写过好几套「教坊词」,其中包括元祐四年(1089 年)的《紫宸殿正旦教坊词》,翻译成现在的话,便是「1089 蛇年紫宸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串词」。苏大学士「教坊词」的文风,还真的挺像 20 世纪 80 年代的报幕词。为了让诸位看官领略一下报幕词的风采,我下面会将苏轼的一部分「教坊词」翻译成报幕词体。
通过苏轼撰写的「教坊词」,并参考《东京梦华录》对天宁节(宋徽宗寿辰)国宴文娱会演的描述,我们可以还原出宋代「春晚」的大致过程。
宋朝的春节国宴,照例要喝九盏御酒,每喝一盏酒,则欣赏一段文娱节目。第一盏酒与第二盏酒的文娱节目,都是歌舞:先由「歌板色」(教坊歌手)唱曲子;然后舞者入场,「对舞数拍」。
第三盏酒表演的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百戏」:「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殿前自有石
柱窠,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