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中国军队,俄罗斯联邦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演简直可以用拙劣来形容。甚至有媒体将俄军在日本的遭遇形容为‘比第一次车臣战争更为糟糕的战事’。俄军一连串的失利使得人们难以相信,这还是不是那支位列世界军事力量三甲之一的俄罗斯联邦军队。
当年让整个西方为之不安、提心吊胆过了几十年的红色铁流可是俄罗斯骄傲的象征。速度+火力=胜利,然而除了几次导弹攻击还成样子之外,俄军的所有优势根本就没有能够得以发挥。在北海道,第55海军陆战师、第336独立近卫海军陆战旅遭到美军电磁脉冲炸弹的影响,不得不停下进军旭川的步伐,而接替海军陆战队攻势的第36集团军却同样是裹足不前。
从联邦军队总参谋部到远东军区司令部,俄军庞大繁杂的官僚机构使得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除了各级指挥部门的互相倾轧、自相矛盾的命令之外,后勤补给问题也是使得俄军攻势放缓的重要原因。看似强大的俄军其实尚未完全从1990年代红色苏联解体后的病态中走出。
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数年改革只是将俄罗斯联邦的伤痛治愈了,但却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完全的康复。多年的经济衰退,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敌视,俄罗斯要真正恢复健康还需要时间。从苏联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官僚作风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无论是在联邦政府,还是在各州、边境区、加盟国政府,包括俄罗斯联邦军队内,官僚主义还是影响俄罗斯走向复兴的恶疾。车臣战争并没有使得俄军吸取教训,指挥系统和后勤体系的繁杂混乱依然存在。而这一切正是影响俄罗斯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制约因素。
由于后勤部被的补给跟不上,本该火速向旭川推进的第36集团军却不得不放缓他们的脚步,没有充足的油料供应,没有弹药补给的充足,第36集团军不放慢脚步都不可能。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就要好的多。一场卫国战争使得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得到了最终解决,战争中暴露出的各种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后勤问题在战后得到了一一解决。从总后勤部到各军区联勤部、各集团军、师、团,各级后勤支援部门都进行了充分彻底的改革。
借鉴了西方国家军队,尤其是美军国防后勤局(DLA)的后勤保障机制,中国军方很快便改革完善了自己的三军一体化联勤体制。从而彻底打破陆、海、空、天诸军种以及各大军区地域的地域界限。有效的将诸军兵种的后勤保障力量统一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后勤补给整体。解决了原先保障力量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