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节(第1页)

‘京都之战’后来的很多历史学家都称之为是一场激烈异常的城市巷战,不同于同时正在进行的‘旭川之战’,京都战事与其说是一场军事行动,还不若说成是一个政治宣传更为恰当。

为什么这样来说,因为通过京都之战,中国军方乃至是中国政府成功的达到了某些通过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而正是这些也最终使得日本被四国分治托管后,中国控制区的局势最好。军方高层给远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是“不得在京都城内使用重炮、航空炸弹等毁灭性较大的武器”这道命令也最终使得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京都城避免了完全毁于战火的厄运,也是这道命令使得京都之战而后,日本军队对于中国远征军的抵抗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疯狂。可以这样说,两千余名阵亡在京都城内的中国士兵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钢铁和毁灭所带来不到的收益,也正是这些英雄用自己的永恒为‘大中国联合’奠定下了基石。

京都之战最激烈的倒不是后来的巷战,而是围绕着外线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激烈攻防战。战斗最为激烈的地区也就是长冈京市的天王山一带以及山科区的四宫附近。

长冈京市虽然建市较晚,但历史也是极其悠久的。当初恒武天皇将都城从奈良迁移到京都之前便是在长冈首先建都的,那一年是公元784年。而长冈也就定名为长冈京了,十年后,迁都平安京,也就是京都,长冈京也就成了郊外,直到昭和年间,这片乡村才渐渐成为了京都和大阪府的住宅区,1972年之后才建市。而中国军队正是在这里和日本第7坦克师团的一个团级战斗群拉开了激烈的交战。双方的战斗极其激烈,火炮、战车轮番上阵,成堆的炮弹砸落下来,而战斗的中心地区-天王山更是被炸成得寸草不生了。

山科区的四宫更是战斗激烈,不过相比于长冈京一线的战事,这里则少了炮火的爆炸声,因为距离四宫不远就是天智天皇的御陵了。中日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克制,没有将重炮、飞机都搬上来,战斗主要就是围绕着名神高速道路以及铁路东海道本线展开的。

京都附近的古迹太多了,且不说那些多如牛毛样的寺庙,就是天皇皇陵就有不少了,天智天皇陵墓、醍醐天皇陵墓、仲恭天皇九条陵、后白河天皇法住寺陵、仁明天皇深草陵、恒武天皇陵、白河天皇陵等等十余座皇陵都在这附近。中国军队可没兴趣将这些坟墓扒拉开,就算是挖也挖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更何况为什么要去冒着和整个日本为敌的风险呢。中国军队可不希望陷入到美国人在伊拉克的那种尴尬局面中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