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节 一文梳理经济学的逻辑精髓(第1页)

这是一篇非常干货的「跋」。

不知不觉,《小白经济学》这本书写了一年,从 2018 年 4 月,写到 2019 年 4 月底。

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写一套系统的、同时又足够通俗的经济学理论的困难,时常需要抓耳挠腮、茶饭不思的到处找灵感。

更多的收获是感受到了时间「水滴石穿」力量,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无论工作多忙、也无论休假还是生病,我没有给自己任何找理由、找借口的机会,持续保持着每周一个主题的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感谢家人对我的谅解,经常在本应该相互陪伴的时间,坐在电脑前「叮叮当当」敲上一整天的时间;

感谢我的几个密友,在聚会时候,还要容忍我端着手机改稿,「一不小心」就敷衍着聊天。

我保证以后这个情况,还会持续下去……因为新一本书的主题已经敲下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也感谢这一年以来坚持读我文章的所有读者,你们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

一般来说作为「跋」,盘点一下感悟和做一下真诚的感激就够了,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太过瘾。

借着这篇后记,我还想要给大家盘一盘经济学的主线,我一向非常重视体系化,怎么能错过最后这一篇的机会呢,对不对?

首先,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的决策的学问,这个个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组织等等。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研究怎么让一个国家更好的发展。

宏观经济追求的是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你去看看各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说的就是这四件事:①GDP 增长怎么样,以什么结构增长的;②物价上涨了多少(CPI);③就业率怎么样;④贸易顺差/逆差了多少,在世界经济中的情况如何。当然,作为政府机构,还需要报告一下自己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

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就是每年一次的期末考试,看看宏观方向的这四科都考了多少分,理想不理想。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