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有良港京城,特产高丽参丝绸陶瓷器丝织品,大宗货物总要寻找贸易地,而离京城最便利的贸易港无非杭州泉州和长崎。长崎是倭寇之地,小倭寇岛上连年征战,消费能力着实不行,虽然垂诞朝鲜国的丝绸和人参,却是以抢居多。朝鲜同样面临严重的倭患,也为抗倭付出了巨大的jīng力。相对于恶劣的倭人,朝鲜国的另一个邻居,一个强大却温和得多的大明国,自然成为朝鲜贸易公关的重点。
但大明虽然对小国朝鲜采取怀柔政策,禁海之策却是毫不动摇,撒销了市舶司,并禁止对外通商。朝鲜若想和大明贸易,惟有朝贡一途,所谓朝贡,不过是双方皇家互通有无的通商行为而已。这是为满足于大明帝王的所谓‘四海称臣朝贡,天下归心’的虚荣心的变种说法而已,而且朝贡间隔的日期几乎以“年”记,制度僵化,更于民间通商无益,远远满足不了双方贸易的需要。
但现在通商事宜出现了一个转机。沿海捷报频传,倭患灭减,龙颜大悦,特批澳mén小岛为经济特区,试行重开外贸之国策。也就是说,杭州泉州祈州这些比澳mén更优良的大港,突然之间地位反而没澳mén重要了。只有澳mén有模糊的对外通商权力。这一权力垄断无形提高了澳mén进行国际贸易的地位,各国趋之若骛。
朝鲜高官文瑜也正是为此而来。三个劣徒的事情不过是捎带。
他地到来,正合我心意。澳mén经济要发展。必然离不开对外贸易,万事金银为本;大力鼓励对外贸易,第一步就是要与东亚各国搞好关系,建立稳定互惠的贸易网。而且这些日子与李华梅,俞龙戚虎刘豹,还有邓子龙广东十虎这些官方的民间的代表人物都一一接触,探讨东南沿海倭患严重的根本原因。对倭患的认识也深刻了一层,心里自然有了想法。
十四世纪初的日本人就像现在地中国人记恨于日本侵华战争一样。一直记恨于元帝国自建国初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持续多次派兵进攻日本。
元帝忽必烈在灭亡金国,讨伐南宋,征服高丽后,统一世界地心绪大开。听人说日本列岛是富饶之地,遂派水师攻日,最后一次是在一二八一年,大将范文虎。率兵十万,由对马海渡海进攻日本,因渡海时遭遇风暴而无功惨败返回。虽然元军屡次进攻日本都由于大海隔绝,部分登陆的元兵虽勇猛,但后继部队跟不上和后勤供应不上而失败,但确给日本也造成了不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起中日两国在此后的五十多年互不往来,直到元朝灭亡,大明朝兴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