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中的学历尴尬
非全日制学历求职受阻,经济学怎么解释这事?
答案是:信息成本。
任何时候,资源都是有限的,识别都是需要花成本的。除非企业的精力无限多,否则就一定在选择的时候有倾向性。当它没有办法考察某个人的真实水平时,就需要借助一个相对有价值的参数,来降低识别成本,提高准确度。
通常的权重排序是:清华、北大—985、211—一本—二本—专科。
清华、北大的学生,就一定比技校专科的强吗?未必。
概率不代表个体,它只是统计学数据。
很多优秀的人,也可能只有高中学历。但是面对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从概率更大的群体中选拔,是个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我们当然希望企业能够从头到尾仔细考察每一个人,尽量避免任何误判。可如果企业真的这么做了,不计成本反复甄别,每个简历都不错过,里里外外考察一圈,亲戚同事也走访一遍,那应聘者最可能面对的结果就是:排队,排长队,排长长的队。从投递简历到接到第一个面试电话,要等三年。
其实从成本上讲,企业比任何人都更愿意仔细考察每一个人。高学历和大品牌一样,它意味着更快的判断速度,更大的信任权重,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品牌溢价,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钱。
就像消费者买东西一样,很多时候之所以选择有品牌的,是因为不知道没品牌的到底好不好。如果确定 100% 一模一样,那就极有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更便宜。
同样,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确定自己能力顶尖却没有任何学历背书,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一定会有折价。没有品牌溢价,就意味着更大的成本优势。
可为什么企业宁愿支付品牌溢价,也不愿意仔细鉴别呢?
因为鉴别更贵,鉴别信息的价格,超过了品牌溢价本身。
比如,有的消费者,研究了 5 个月终于发现没包装和有包装的大米原来一样好,看似 1 斤米省了 3 角钱,可 5 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又值多少钱?
所以,只要企业的精力不是无限低廉的,其选择就一定会有偏好。
偏好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歧视,一种区别对待。
区别对待是好是坏,企业会自担结果。
你慧眼识珠,低价招到了汗血宝马,竞争力就强了一分;你判断失误,高价请来了南郭先生,竞争力就弱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