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奶农倒奶谁吃亏了(第1页)

奶农倒奶谁吃亏了

在美国,牛奶过剩,奶农倒奶。问题是,奶都倒了,那超市里的奶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答案是: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倒奶,只有一部分人会倒。因为奶农也是在相互竞争的,大家都希望你先倒,价格涨了我占便宜。同样是奶农,到底谁吃亏,谁占便宜呢?

我们从产业链说起。

在工业社会中,大家分工协作,任何你在超市里买到的商品,背后都有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每个人都只是链条上的一个小环节。这样的好处是分工细、效率高、成本低,可以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但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链条就会断掉,商品就没法到达用户手里。

牛奶也是一样。在美国,牛奶主要有两个产业链:一个是专门供应学校和餐厅的;另一个是专门供应超市的。这两者对牛奶的需求不同:学校和餐厅需要小盒包装,一人一份,当天喝完;但是超市需要大盒或者大桶包装,一家一份,经济实惠。

每个产业链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合作牧场和加工厂,多年来都是这样。

但在一个时期中,很多学校和餐厅都关门了,天平就开始倾斜了。那些放假的学生是不是不喝奶了?当然不是,他只是回家喝了,只是改喝超市里供应的牛奶了。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减少,但需求转移了,从一条产业链转移到了另外一条,导致有的工厂开足马力,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工厂无事可做。

有人说,那改一下生产线不就行了吗?

生产线这个东西,可没那么容易改的。

首先,改生产线花费巨大,买设备得数百万美元。其次,需要时间。你需要调试设备、熟悉流程、培训工人。就算都改好了,还会面临和别的加工厂抢客户的问题。等你改好设备,调试好流程,培训好工人,铺好渠道,学校可能都已经开学了,然后你还得改回来。

所以,这些加工厂的最优解就是:停工。因为迟早要开学的,需求迟早要回来的。

而他们一停工,和他们合作的牧场就麻烦了。产业链上的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环节,牧场只生产牛奶,不干别的,你要加工牛奶就得到下一个环节。但是按照规定,生牛奶是不能卖的,得通过巴氏消毒才行,而消毒设备只有加工厂有,工厂又停工了。

你去找新的工厂,人家可能已经饱和了,而且还有信任成本、时间成本、磨合期等一系列烦琐的问题。可能你刚谈好,这边工厂又恢复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