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一盏信号灯
原价 50 元的东西涨到 100 元,很多人就会不开心。其实逻辑弄反了,恰恰是因为涨价,用价格区分了不同人的迫切程度,才使得人们去店里还有商品买,如果不是涨价,可能早就没货了。同理,有人诟病大城市核心区停车费贵,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停车收费,人们根本就找不到位置。
当我们抱怨价格上涨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价格上涨,才有效隔离了伪需求,给真正需要的人留出了位置。
商品为什么会涨价?因为供需变了。僧多粥少,怎么知道谁更需要才是关键。
有人说,我更需要。
但经济学是不看语言的,语言是主观的,是可以作弊的,每个人都可以说「我更需要」。经济学只看行动,对所有人而言,如果你真的比别人更需要,那么你愿不愿意花比别人更高的价钱去买?对你而言,同样一份钱,买了这个就买不了别的,你愿不愿意放弃别的商品而买这件商品?
愿意,就说明是真的需要。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比价格更合适的尺度。价格的本质是劳动的比率,就是当对方劳动升值的时候,你还愿不愿意多拿自己的劳动去换。
买家竞争,价格上涨,只有有真正的迫切需求,才愿意坚持到最后。如果禁止别人出高价,就会出现逻辑死结。
比如,50 元的商品涨到 100 元,但卖家一定要 50 元卖给某位买家。就会有几个问题绕不过去:第一,卖家有没有选择客户的权利?第二,出价 100 元的买家有没有购买的权利?第三,如果还有 1000 个买家也愿意出 50 元,那么又应该卖给谁?于是问题就无限循环了。
事实上,价格不仅可以有效区分需求,更能有效地刺激供给。100 个人怎么分 20 件商品固然重要,但怎样更快地生产出剩余的 80 件商品更加重要。
价格,就是市场的信号灯。价格上涨,就是告诉厂家要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价格下跌,就是告诉厂家减少生产、避免浪费。
这本就是市场的自我调节,我们真正要反对的,并不是高价格,而是虚假和欺诈。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