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一名的定价权

第一名的定价权

第一名能不能说了算?能。第一名说了算的范围是他甩开第二名的距离。

比如「苹果税(2)」,就是你通过苹果手机打赏的钱,苹果要扣掉 30%。注意,不是 3%,也不是 13%,是 30%。

那可是真金白银的血汗钱,一眨眼,30% 没了。怎么看这件事情呢?我们一步步来。

首先,买不起不等于强迫,只是代价的艰难衡量。双方都拥有自己的产权,平台可以决定提成率,商家也可以决定用不用。一旦用了,行动说明一切,没有切换到第二名或者替代方案,就说明这是所有方案中最便宜的。表面上的高代价,实际上是综合折现的最优解,是衡量比较之后最划算的方案。既然是划算的,为什么会感觉那么贵呢?因为单次最优不等于每次最优,市场是反复博弈的,初始条件是随时改变的。情绪是可以积累的,替代方案也是在酝酿中的。

我这一次是买了,我的行动是在表明你是最便宜的。但那只是因为我没有替代方案,也许下一次我还会用你,但那也只是因为我的替代方案还不成熟。而我一旦找到合适的方式,马上就会抛弃你。

你可以高收费,客户也可以找替代。

每一次是最优解,但是每一次也都会有下一次。

在反复博弈中,你的收费越高,替代方案的优势就越明显。

3% 的税率可能不值得折腾,但 30% 就完全有可能。

付费意愿强的用户,打开之后发现苹果无法支付时,可以切换其他支付方式,支付之后,再用苹果登录,名正言顺地绕开收费。尽管转化率会有流失,但相对于 30%,依然有不小的优势。

从产权上讲,第一名可以采取任何策略来变现 IP,实现收益最大化。无论是低收费、长时间还是高收费、短时间,无论是细水长流还是杀鸡取卵都没有问题。但不管哪种方案,自己的决策,自己就要承担结果。

市场是一个聪明的裁判,它会用结果来说话。

你收费太少,是在暗自削弱自我实力;你收费太多,是在变相鼓励潜在对手。只有收费刚刚好,才能在最大变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压制对手,这对于平台方来说才是最优解。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