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时代,我们总是强调品牌的重要性。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似乎流量大过天,品牌不重要了。但是,品牌和流量从不矛盾,它们其实作用于消费决策的不同阶段。
如果你想买一瓶去屑洗发水,你拿起手机准备打开购物网站看一看,请问,这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一个品牌了?海飞丝?很好,和我一样。
「海飞丝能去屑」这个认知,在你的「购前阶段」,也就是还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买,什么时候买之前就已经触达你了。比产品提前触达你的就是品牌,品牌的价值是在「购前阶段」完成「心智预售」。
而流量,是在「购中阶段」完成「产品先至」。
一个消费者如果心中没有品牌,就会去电商平台搜品类,比如「去屑洗发水」。当看到网站上罗列的众多洗发水时,他会点击其中一款产品,这款产品比它的品牌先抵达消费者,这就是「产品先至」。
可是,产品为什么会先至呢?因为平台掌握了品类流量。比如红星美凯龙掌握了「家居」这个品类的流量,苏宁掌握了「电器」这个品类的流量,天猫和京东掌握了全品类的流量。如果你需要流量,就要花钱从这些平台购买某个品类的流量。
流量只有在消费者有明确购买意愿时才有价值。所以,流量可以在「购中阶段」帮助产品在一个品类中「付费插队」,使这个产品能比其他产品更早地触达消费者。
品牌的好处是锁定,但坏处是不精准。流量的好处是精准,但坏处是没有积累。所以,品牌是购前触达,流量是购中触达。
那购后用什么触达呢?产品。产品通过购后触达影响消费者的第二次消费决策。
在消费者完成自己的购买行为后,唯一还能触达消费者、影响消费者做出再次购买决策的,就是产品本身。有些饭馆你去吃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会去第二次了,这样的饭馆,就算做再多的广告,买再多的流量,最终还是会「死」。因为在购后阶段,它们的产品是一个接不住流量的竹篮子。
所以,购前触达靠品牌,购中触达靠流量,购后触达靠产品。这三件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大家认为的重要性排序却是不一样的。
线下时代,流量是固态的。你租了一个门面,每个月有多少人光顾,总体而言是固定的,没有太大的优化空间。而且,在某些行业,产品的同质化很严重。所以,企业的发力点都在品牌上,也就是在购前触达上下功夫,比如,做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户外广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