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高阶思维:数据化&产品化思维:用产品规模化解决大部分运营工作(第1页)

前两节课讲的四种思维方式是每个运营都需要的,不管你是做实体还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公司,对运营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数据化思维和产品化思维。

当你做运营到了一两年以后,你就是个熟手了。这时你会发现运营半径可能不够广了,即便多招了几个小伙伴、多配了几个手机、同时用上几个小号、建了几十上百个群,效率也提不上去,还累得怀疑人生,好像依然在打杂,做的事儿没有含金量。这时候就需要产品化了,用产品去规模化解决一些基础的运营工作,抽身出来思考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产品化的前提是你有数据化的思维,你能用数据说话,提炼规律,验证需求,拿到反馈,说服产品经理。有了产品之后,也会更方便你收集统计数据,用数据指导运营。所以说,这两个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举个例子,我是如何让产品经理把我的部分工作产品化来提高效率的。我在淘宝做活动运营时,最开始是用 excel 表来筛选上活动页面的商品的。表头是各种指标的名字,一开始我会选取几个重要指标来组合筛选出我想要的商品,比如日均 UV 大于多少、且购买转化率大于多少、且 30 天支付宝成交额大于多少、且退货率低于多少等等条件组合。当我更精细化去做这个事儿时,我发现多些指标可能会选出更精准的好商品,我想去尝试,但这时用 excel 来做就会非常麻烦了。

这时如果我直接去给产品经理提需求:请帮我做个选品工具,里面要包含几十种指标。我做活动需要。产品经理可不会乖乖听话,他们可能会挑战你,凭什么你觉得指标项数多了就能让选出来的货卖得更好呢?虽说阿里是运营驱动的公司,但产品资源也是要靠抢的。怎么抢呢?不是要跟产品经理喝酒卖乖套近乎,而是用上数据化思维,用数据说话。

告诉产品经理有了它工时会节省多少,转化率会提升多少,GMV(成交额)会提升多少。他们是非常理性的一群人,也可能是被运营画饼坑惯了,光靠 YY 出的预期数据还不行。他需要看到运营再往前一步做出尝试,实验得出个大概结果。

正巧我常常要做活动,就拿一个活动来测试吧。A 页面用我原先的选品方法,B 页面用我设想的新的选品方法,请产品经理做一个灰度发布(灰度发布的意思是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看到 A,一部分用户看到 B,如果用户对 B 没有什么异议,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 B 上面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