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考研其实没那么难,但你不能看起来很努力(第1页)

前不久刚公布了 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的时间是 12 月 26、27 和 28 日三天。说来也奇怪,每年初试的时间都是冬天,但各位考生们越是临近初试的日期就起的越早,睡得也更晚,似乎被窝成了冬天主要的冷空气来源,让同学们越来越想逃离。以我们从小到大考试的经验来看,临时抱佛脚可能都成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要是进考场前背到的那两个英文单词就是开考后阅读理解出现的关键词,可能比中了彩票还要高兴。

考研复习过程中很多考生起的比公鸡打鸣还早,睡得比舍友出现呼噜声时都晚。这样的作息日复一日,坚持了大半年但结果也差强人意。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同学们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最终的结果还不是很理想,甚至过不了国家线这个最基础的要求?

一.形式上的努力对提高分数毫无意义

很多考研的同学们自发组成考研阵线联盟,每天起床都在微信群里打卡,比谁起的早,比谁坚持到了多晚。要我来说,这些内容毫无意义,甚至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可能刚开始一两个星期大家都按既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就慢慢变成了打了卡以后在图书馆补觉;打了卡以后和好朋友煲个电话粥;甚至打了卡以后继续翻身睡去。你坚持的仅仅只是这种看上去学习的形式,而不是每天背了多少英语单词,练习了多少数学题。

前两年在哈尔滨做讲座的时候,有个三战的大哥找到我,倾诉自己考研的时候多么多么的辛苦但就是考不上,这位大哥将近一米八,结果在我面前痛哭流涕。交流以后,我发现这位大哥就是典型的形式上的努力。他当初和另外两个小伙伴一起复习考研,每天他都是最早起的,每天也等到图书馆闭馆才回宿舍。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厕所,一天中其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图书馆。

我心想这么努力怎么就会考了三回呢?后来看了他的笔记本和真题测试卷,好家伙嘛,一年到头写了不到三十页,英语真题就做了两年,作文从来也没动手写过。常常就是看两页书,打两个小时的游戏放松下。看着是一天天都在图书馆,早出晚归的,实际复习时间一天下来不足两个小时。三年过去了,连续上了六赛季的王者,但就是换不来一张录取通知书啊。哈尔滨的冬天也冷,这位大哥可能每年考前看着自己因为早起而冻红的鼻子常常在梦里梦到自己考上了。如果这位大哥今年还考,劝你不要带手机去图书馆了。

以上情况请大家对号入座,如果你有上述症状的前兆,请及时送诊,早日根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