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投射效应:这样心理暗示,你可以获得从没想过的活(第1页)

我们都希望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也让别人能够理解自己。愿意对别人付出友情和爱,也希望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相同的友情和爱。

但现实却往往是这样的:

老公出去应酬,你对老公说:「老公,你胃不好,别被灌酒了,带一盒胃药备着吧!」

老公总是不耐烦地回答:「哎呀,知道了知道了,不用你管的!」

儿子和同学出去玩,你说:「儿子,你们出去旅游的地方天气冷,你把厚衣服带上了!」

儿子:「哎呀,妈妈你烦不烦啊,没有那么冷,带这么多东西太麻烦了,我不带!」

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自己在家里,掏心掏肺的对别人好,对方却不领你的情,更不要说给你回报了。这让自己你感觉很受伤,很委屈。为什么女性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呢?

因为这些有「爱心」的女性朋友,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身上,认为他们也跟她想的一样。但对方给她的反馈却是「厌烦」「你好啰嗦」,这样的感觉自然让女性朋友感觉很受伤很委屈,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事实真的是你感觉的那样吗?为什么你掏心掏肺地付出,别人却不领情呢?这就是这节课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心理学概念——「投射」。

(一)什么是「投射」?

「投射」的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投射到外界事物或者其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跟他自己一样。

简单地说,「投射」的实质,就是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比如「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就是因为「投射」心理的存在,让你忍不住把自己的感觉,强加到别人身上;

你还可能「以己度人」,什么意思呢?就是用自己的心理,去揣摩别人的心思,认为别人也跟你一样想,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投射」的心理行为;

你还可能因为「投射」心理,在看人看事的时候,会带上有色眼镜,带着自己的情绪,曲解客观事实。比如:「疑邻盗斧」,这个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于是他看那个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