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反向形成:为什么明明很在意,却偏要装作无所谓?(第1页)

每个人都希望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也希望看到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但是,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很多看起来很好很老实的「老好人」,却做出出乎意料甚至骇人听闻的事情。而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表现的跟真实的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我的咨询者的故事:

32 岁是程娟,通过自己的打拼,成了一名优秀的企业高管。在一线城市有了房子车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因为父母严重的重男轻女,程娟从小就是个不被父母待见的孩子。不但在弟弟欺负自己时父母根本不管,而且,为了支持弟弟,程娟还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程娟还是把自己做销售,挣到的第一个 10 万块钱,就拿去给父母修了房子。而且,经常不计成本地给父母买东西,是当地有名的孝顺女……

程娟这种反常的行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宽容,是孝顺,是懂事……其实,这种反常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一种不真实的表现,是一种自己都不知道的反向行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心理学概念——反向形成。

(一)什么是「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也叫「反向行为」或「反向作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和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绪情感,完全相反的情绪情感。百度百科给「反向形成」的解释是,「人们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

也就是说,人们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情感,往往跟自己内心的动机或欲望正好相反。人们内心越讨厌什么、害怕什么、抗拒什么,在外在表现上,反而会倾向于喜欢什么、做什么。比如:一个人在心理憎恨一个人,在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却是对这个人非常的热情和关心;一个人在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表现的非常冷淡。

刚才故事中的程娟,表现出的有些过度的孝顺表现,就是一种反向行为。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因为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程娟在心里其实对父母是有怨恨的。但是,她不能把这种怨恨表现出来,那样会显得自己不懂事,不孝顺。所以,她用一个过度的孝顺,来掩饰自己对父母的恨意。

(二)反常现象背后的「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看起来让人不好理解、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往往就有反向形成。在我咨询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明明是各方面都很好很优秀的姑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