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超限效应:与人相处,如何把握「分寸感」?(第1页)

讲这节课之前,先说两个妈妈和妻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

老公在开车,你坐副驾驶。一路上你神经紧绷,不停地提醒老公:「老公,急转弯,慢点!」「前面有行人,注意点啊!」「这么多车,你开的太快了,小心一点!」终于,老公受不了了,冲你喊道「你能你开!」

女儿进入青春期,你希望女儿的青春期能平稳地度过,所以,经常在周末或晚上,去到女儿房间,嘘寒问暖,顺便探寻一下女儿心里的小秘密。但女儿却并不领情,去的多了问的的多了,孩子会说;「说什么你也不懂,不要和我说话!」于是,除了吵架,你和孩子成了「零交流」

这两个故事,都来自于我的咨询者,我想,正在听课的你,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也不陌生,或者,你就是一位有过这样遭遇的「委屈的妈妈」和「委屈的妻子」。你可能会莫名其妙,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自己最亲的人这样对待你?

别急,这些现象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心理学现象——超限效应。这也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主题。

(一)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因为你语言的超限、行为的超限、距离的超限,让对方感觉到了不舒服。于是,对方产生了逆反心理,说出反抗的语言或做出反抗的行为。超限效应来源于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人,准备捐款。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 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咱们前面提到的女儿顶撞妈妈、老公冲妻子发脾气的行为,都属于超限反应。丈夫和女儿之所以反抗、顶撞,是因为你的语言和行为「超限」了,让他们心里产生了不耐烦,产生了逆反,所以才会顶撞你。

现实生活中,在很多地方,都有「超限效应」:

比如:小学生一堂课是 40 分钟左右,大学里一堂课是 50 分钟。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 40 分钟,大学生的专注力也只有 50 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就「超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再比如:你做一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