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又一个冬天过去了,时间进入了1920年chūn天。不觉间,赵振中三人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半多了。三人的个头都长高了一截。赵振中现在一米六出头,周恬接近一米六,周昊也有一米五多。经过这一年半的锻炼,三人的jīng气神明显变化了很多。赵振中更显沉稳内敛,眼神越发深邃;周恬名如其人,恬然清丽;周昊以前的浮躁去了很多,现在是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男孩。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忙碌,chūn播过后,南窑义学的校舍在附近村民的热心帮助下很快就建立起来。一共是两排18间校舍。出于费用和尽量不要太显眼的考虑,这次修建的校舍主体是砖石结构,但采用茅草、黄泥苫顶。校舍周围为将来扩建预留了大片空地,空地的四围用土坯建造起了一道围墙,方便对孩童的教学管理。
18间校舍中,前面一排有6间被隔成两个教室,每间教室可容纳学生50人左右;剩余三间作为义学办公管理场所。后面一排建成1间教师宿舍和6间学生宿舍,还有两间成为一个伙房,里面备有一千多斤粮食,可供百人十天左右食用。附近的空地上还开垦了一片菜园,里面种着常见的蔬菜。
在5月份校舍建成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应用。送走附近村庄帮忙建设的村民后,赵振中和李老道几人又在学校南面附近的山里忙碌了一通,还顺便了通往南窑岛东南端龙王庙的xiǎo路。
忙完这一切后,几人开始了遴选学生的工作。在收留的130多孤儿和李老道等人的后辈亲属中,选出了7岁以上的孩童63人,又招收了附近村民送来的孩童3第一批学生。
1920年夏收后,这所名为“崂山义学”的简陋学校正式开课。
学校每天早晚在南窑村北面和聚仙宫前的xiǎo港之间有聚仙宫的xiǎo船往来接送学生,中午免费提供一顿午饭。每七天休息一天。
由于被褥和取暖等限制,只有在夏天遇到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才安排学生在学校留宿,其他季节一般是不留宿的。当然有几个学生因为离家远,不能每天往返,经家里人和李老道等商议后,就和那些孤儿一起生活。这其中主要是青山村的6、7个孩子,其中就有被周恬指点救活的林老大的儿子。
附近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所崂山义学是太清宫手笔,jīng明点的则认为是李老道的情面。与这些人不同,林老大和赵振中见过几次也算熟识,他以前在外的经历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