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二)(第1页)

大声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你就是那个青岛大学的少年董事?难怪安定先生说你不凡。”于学忠得知眼前少年就是赵振中后,感叹地说道。

“luàn世求存罢了,哪里称得上不凡。”赵振中听于学忠提起安定先生,先是一楞,随即明白对方说的是高恩洪,连忙谦虚几句。

“当得起。”于学忠说完,又解释道:“民国13年夏天的时候,我在洛阳吴大帅那里遇到前去洽商事务的安定先生。因大帅、安定先生和我都是蓬莱老乡,大家在一起吃饭时,安定先生曾说起他在青岛同当地商家、乡绅创办青岛大学的一些事情。其中就提起过一个10几岁的少年在青岛创办四海实业,收留孤儿,开办义学并出资创办青岛大学,成为少年股东的事。当时大家可都啧啧称奇,认为是山东老家的一桩美谈呢。”

“在民国14年的时候,又听说为了弥补安定先生被郑士琦拘押后所形成的资金缺口,少年董事再次为青岛大学注资,成了大学校董会的少年董事长。不但把青岛大学维持了下来,还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不起啊。”

赵振中从来没想过自己竟成了吴佩孚、高恩洪、于学忠这些民国大腕眼中的名人,现在听了于学忠的连声赞叹,只好谦辞说道:“xiǎo子不过是尽了一个中国人的本分,为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国人尽了点心力而已,可当不得先生称赞。”

“呵呵,我们也就别在这里客套了。我是要回蓬莱老家,赵先生是要回青岛还是南下?”于学忠问道。

“xiǎo子也正要回青岛,和于先生正好顺路,要是不嫌弃的话,大家一起从海路去青岛。我们在东边的海湾处停留有船只,今天入夜时分上船的话,明天早上就能到青岛,节省了时间还免除跋涉之苦。”赵振中提议道。

“那感情好,只是要给xiǎo兄弟添麻烦了。”于学忠也想尽早赶回家看看,听了赵振中的提议也就欣然答应。

几人吃完简单的午饭,结了帐后,便在赵振中的带领下沿山间xiǎo路朝东边海湾行去。

按照于学忠等人原来的走法,从洪凝往北经诸城到胶州的距离大约有110多公里,步行至少要走上两天时间。然后再从胶州过莱阳、栖霞到蓬莱。而现在按照赵振中的说法,明天早上就能到青岛,再从青岛经即墨、莱阳、栖霞到蓬莱,至少能节省两天多的时间。不过,从洪凝到东边海湾之间也有近50公里的山路。一行人中午时分从那家xiǎo店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