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预警东北(四)(第1页)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

在随后几天里,赵振中查看了刘成林等一干工程人员在沈阳这一年多来的建设成果。

“看来你们这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这几处工程都做的不错。”查看完有关工程后,赵振中比较满意,“到时候我们通过这几处出击,肯定会有个不错的收获。”

“师叔的手笔自然不一般。”刘成林几乎可以想象的出赵振中等人行动后会是怎样的惊世骇俗,苦笑道,“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将来闹出的动静会太大了。”

“我不是说了么?到时候会由日本人替我们背黑锅的。”赵振中说道,“你看看这两天报纸上报道,仁川、汉城等地由日本人纵容的仇华事件已经导致几百华侨死伤了,日本人已经在做舆论宣传,对其国内和殖民地民众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了,其秋后动手的可能性也更高了。”

“在日本人动手之前发动,不但有日本人替我们背黑锅,我们还能尽力降低日本人的收获。虽然无法让日本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也能尽量避免日本人以战养战,延缓其国内经济形势缓解的速度,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

以前世界中,赵振中在看过一些关于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实力对比的数据后,就对老蒋所谓的延缓冲突以谋求国内实力上升,为将来全面抗争做准备的论调不屑一顾。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在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在1931年,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情况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实际上,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这些数字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也就是说,1931年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最能明显反映出当时日本窘状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过的一段话。当时,由于19路军积极抵抗,日军4易主帅,3次增兵。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

对比之下,在九?一八前后,中国虽然实力也差,但与日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