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厉兵秣马(一)(第1页)

西北根据地内各项建设在紧张的进行着,到33年夏天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产业正式投产。其中投产数量最多的是水泥厂,甘肃、宁夏两省境内大大小小一共有17家工厂在生产水泥。没办法,现在根据地内的各项建设需要大量水泥,就是这17家厂子生产的水泥还不够用。

好在西北这边生产水泥所需要的石灰石、粘土、石膏、煤炭等原料都不缺,想办法加大产量就是了。当然,受运输条件限制,那种大型球蘑机、搅拌机是无法运进根据地,只有一些中小型设备以部件状态运来并组装起来后,在11个工厂进行生产。这11个工厂生产的合格水泥都用于一些关键工程上。而剩下的6个水泥厂,都是土法上马,生产出来的水泥只能用来修建境内的道路。

而永昌北部的冶金基地,也在6月下旬利用建造好的平炉,生产出了第一炉粗钢。能有这样的进度,是和赵振中的关注,张明瑞、杨天明等人的提前准备,以及李云山、朱翰文等人到西北后的努力分不开的。

在31年下半年拿下永昌后,赵振中便指示张明瑞、杨天明等人组织人力修筑通向永昌北部的道路。同时,还派人先期进入到东大山铁矿一带进行矿山开采、电站修建前的土石方清理等准备工作。有了组装起来后在这里投入使用的施工机械,道路修建、土石方清理等工作都进行的比较顺利。到32年下半年时,不仅完成铁矿投产的前期工作,还通过人工作业开采出了近6000吨的铁矿石。而同时,几个电站的建设也进入了施工阶段,甚至临近的煤矿也开采出一些合用的煤炭来。

前期工作的到位也加快了后续工作的进展。32年11月李云山、朱翰文等技术人员到来后,一边建设炼焦厂,一边建设钢铁厂。按照“尽快投产,后续扩建”的思路,李云山、朱翰文在组织工人利用机械设备加大铁矿石和煤炭开采量的同时,修建了西北第一座炼铁炉和第一座炼钢平炉,并实现了在33年6月投产。

当然,由于只是初始阶段,每炉生铁或粗钢的产量都不大,也就20多吨的样子。而且,由于现在只能使用柴油发电机供电,电力制约的难题尚未得到解决,无法制造液氧,也就无法采用吹氧转炉炼钢,至于耗电量更大的电渣重融炼钢,也就更无从谈起。

不过,随着金川峡水库、东大河水库、西大河水库等大小5个水库的建成,以及33年年底前总装机容量达到68万千瓦的5个水电站、1个火电站的陆续建成,永昌冶金基地的电力瓶颈将不复存在。届时,不仅钢铁产量会突飞猛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