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腾飞之翼(一)(第1页)

赵振中此前以参观华美公司产业名义偕周恬前往南洋,并不仅仅是与南洋致公党主陈炯明等人商讨有关立国事宜。坛借此机会,他切切实实地了解了一番南洋、澳洲等地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有关事项做了些调整。

在参观考察过菲律宾的产业后,赵振中一行赶到新加坡。在见陈炯明之前,赵振中先拜访了陈嘉庚,并就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合办产业,生产子午线轮胎的事情达成了一致。

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美国经济已开始从低谷中走出,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还要更好一些。在1932年1月赖昂斯政府上台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澳大利亚的工业开始复兴,财政收入增多的同时,收支也日趋平衡,已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

在原本历史上,美国经济在34年开始复苏,而澳大利亚则在34年实现了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双赢余,成为从大危机中第一个完全摆脱出来的西方国家。

在这样的形势下,赵振中凭借子午线轮胎专利,并联合陈嘉庚在美、澳两地创办、扩张有关产业,那肯定是稳赚不赔的事情。而且,有了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轮胎产业做支撑,未来制造汽车、飞机所需要的轮胎将不成问题。

在与陈嘉庚达成协议后,赵振中并未在新加坡多待,而是将陈炯明、陈其尤以及从美国赶来的司徒美堂等人接到船上,带众人去苏门答腊岛、澳大利亚等地转了一圈。

在让众人领略了华美公司在石油开发、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领域实力、增强几位大佬立国信心的同时,又在行程期间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陈炯明等人介绍中,赵振中了解到,从30初到33年下半年,致公党人在南洋着实做了不少事情。

婆罗洲四面临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英国人、荷兰人又大多集中在婆罗洲北部和西部,对南部时常闹地震的低洼湿地和东部的深山密林关注不多。这便给陈炯明等人提供了暗中向岛内输送人员、物资的好机会。

进入婆罗洲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国内这些年移往南洋的灾民。国内这几年战乱、灾荒不断,特别是31年全国范围内的大水灾,有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这给陈炯明等人向南洋移民提供了机会。在以致公党人成立的南华公司名义下,通过招工、偷渡等多种方式,陈炯明等人在近4年时间里,向婆罗洲及附近岛屿暗中输送了300多万男女青壮,并训练出了约20万人的武装。文网缺乏富有经验的各级作战指挥人员,但有了这样一支武装,陈炯明等人的底气却充足了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