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雪橇之后,经过试验,大家发现它确实可以用,一时也都赞叹起来。周昊又趁机建议道:“利用这个冬季,让云山组织人做一些机帆船,等开春后黄河、湟水都解冻了,还可沿湟水上溯西宁。这样一来,五纵的行动就不用担心物资匮乏了。”
“这边的河道能通航?”邹德贵大奇。就是滞留海原并赶来看雪橇的张明瑞、柳继峰、徐超远也难以置信。
“这事是老赵特意提过的,清末有人已经试过,可不是我随口乱说。”周昊解释道,“当初陕甘总督长庚曾命兰州府张炳华试办过船政,查查地方志,应该有记载。”
清末兰州府张炳华奉命试办船政,疏通由兰州上溯湟水至西宁府,下循黄河达包头镇的水上交通。张炳华于1910年年底设船政局于皋兰,并造船9只,试航上游从皋兰、平番、碾伯至西宁共310多公里的几处河段。这几段河道经过修浚后,船只可通行无阻。可惜的是,辛亥之后,船政也被弃置。
赵振中在11月底回国后与周恬在大珠山基地期间,从周恬整理出来有关西北的资料中看到有关西宁、兰州间沿湟水通航的记叙,也就留了心。此前他与周昊一起奔赴海原的途中因行路困难,也就提起了运输上的事情。
张明瑞、杨天明、邹德贵等人一边致电赶回兰州处理事务的李云山赶制机帆船,一边让人找来甘肃地方志,查看有关西宁到兰州间沿湟水通航的记载。
尽管地方志上没有提到船只具体的载重,可造船9只并通航成功却是真实的记载。这使得邹德贵、于镇山等人大为宽心。
“等造出了船,再把河道整修下,从兰州到河湟谷地可就又多了一条通道。这青海的开发、建设可就要快上许多了。”想到今后的前景,要率部前往青海的于镇山兴奋起来。
这个时代湟水流量可比后世大得多,整修河道后,通行10多吨的机帆船是没问题的。用机帆船水运,除了受季节影响大些外,在运载物资数量上超过胶轮大车太多。在便捷上,有机械做动力,逆流而上的速度也超过马车;若是顺流而下,西宁到兰州间200多公里的路程,10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
这个冬天对于西北人民政府和人民军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除了因绥远地震和孙殿英等部在临河、五原一带趁火打劫导致的一些紧张外,基本上也是平和的。
就在34年1月21日,绥远五原县发生6.3级地震。宁夏、陕北、太原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有感区域达到250多公里。在五原及周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