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一)(第1页)

人民军这一方,在宁夏、陇南、陕北等地前线都构筑了半地下的堡垒工事,不但可遮挡风寒,里面还有煤炉取暖,加上后勤跟得上,作战人员每天都有热水、热饭供应,这冬季作战也并没觉得过于艰苦。依靠工事作战,加上火力优势,人民军的伤亡数量也就很低,受伤人员都得到及时救治,牺牲官兵也能得到妥善处理。因而,从接战开始人民军的士气就一直保持在旺盛状态。

相比之下,正在向人民军发动攻击的各路进剿部队,日子可就不那么好过了。

阎锡山此前曾和老蒋说过,晋、陕、绥三省这些年景况不过是稍有好转,今年又受灾不少,难以承担此次大军作战需要。当时老蒋曾允诺由中央向西北调拨物资来解决战时需要,其后老蒋也确实向晋、陕、绥三省调拨了不少粮食、衣物之类的物资,但这些物资和实际需要之间却还有一个差额。

按照惯例,中央拨付之外,不足部分是需要地方提供的,这与通常所谓的“协饷”一个道理。而且晋、绥、陕三省都出产煤炭,就地解决部队作战需要应当不成问题。

但实际上,晋、绥、陕三省负担的部分却不足以弥补这个差额。三省中,山西情况最好,可阎锡山以“晋省兴办实业尚且向银行借贷”为由,只答应提供煤炭,其他无能为力;而绥远、陕西两省却都是有心无力。绥远不光要解决灾民问题,还要负担王靖国、赵承绶、傅作义等晋绥系部队所需,再多就力不从心了。陕西在被人民军占领了陕北11县后,还要负担灾民和杨虎城、井岳秀等部,同样力有未逮。

这样一来,各路进剿部队的待遇可就参差不齐了。有老蒋特别关照,胡宗南这个得意门生自然不用为作战军需犯愁;除阎锡山深恨的李生达部外,晋绥系的各路部队在阎锡山的授意下也都得到了晋省乡绅的慰劳,也能保障日常需要;陕西境内的杨虎城、井岳秀、李生达、高桂滋部由于临近铁路,可分别从通到西安的陇海铁路和黄河对岸的同蒲铁路保德支线得到补充,煤炭可就地解决,日子也还过得去;最惨的要数宁夏北部的马鸿逵、马步芳、孙殿英、萧之楚、庞炳勋等部。

对于宁夏北部的马鸿逵等部,老蒋自然也调拨过不少物资,可这些物资通过铁路却只能运送到包头。而从包头到宁夏北部石嘴子前线还有近500公里的路程。在冰天雪地的冬季跋涉500公里为近9万大军输送作战物资可绝非易事。

不过,阎锡山并未让在这一带的晋绥系王靖国等部出现物资短缺,他让山西商业协会和一些乡绅出面,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