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投降(霸王+7)(第1页)

秦国的安平君在回到咸阳后就抱病在身不见外客,和白起在秦国的朝堂上与秦王上演三请三辞的戏码,早就被驻扎在咸阳的各国使臣和间人们传回自家主君那里。

赵国和魏国最先得到消息,平原君的门客带着平原君的信约去见信陵君,谋划一起攻秦。

赵国和魏国在战场上不利,在对秦国用间的这段时间,王陵和王翦两人并不是按兵不动的,大军在外,人吃马嚼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开支,若只是按兵不动,尤其是在己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不去攻城略地,那就是主将的失职,也失去了征伐的意义。

所以,在信陵君等待咸阳的消息的这段时间,王陵其实是一直从大军在河南的驻扎地,稳定的向陶地方向推进的。

有了王翦的五万大军支持,很久没有向外扩张的陶地也不再蛰伏,而是出动出击,向濮水进发,意图与王陵大军一东一西联合挤压信陵君率领的十七万魏军,将陶地和秦国的河内连接起来。

王陵的进军速度并不快,相反,非常缓慢。

原因就在于,大河以南宿胥口到平阳、桂陵这一片区域,全部都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毫无遮拦的平原地带,可以作为敌我双方大军的交战战区,但及其不利于防守。

所以,王陵为了能尽可能的拉回己方防守不让魏军渡河的优势,除了主动进攻,就是在平原地上挖壕沟,建堡垒,设关卡,索性他背靠今年大丰收的河内,不缺粮草兵械供应,又有二十万大军在手,吏不缺黄泥土,便干脆在平阳南面这一带构筑这个时代最著名也是最常见的军事防御体系――建城墙。

依靠丘陵山脊之便构建的堡垒叫长城,在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防御工事就叫城墙了。

随着大军的持续推进,王陵从宿胥口到桂陵这一路,一共分别建了三长两短五道城墙,王陵建的这五道城墙,不高,但足够厚,也足够长,只有平推的一面,没有左右护持。

也就是说,若是魏军战车和骑兵从城墙的两头绕过来,同样能包抄秦军,但若这城墙建的足够长,绕的这个过程就需要很多的时间,而王陵要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有了这个时间差,无论是往后退,还是重新组织军卒进行下一轮进攻,都会从容许多。

而且,有了这些城墙,大军在正面的防御斥候方面,就可以减少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手,就可以用

这些人去做其他吏重要的事情,一举数得。

王陵大军进军缓慢,但对魏军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