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杂牌师长的烦恼(第1页)

第二百章杂牌师长的烦恼

东北格局风云变幻。

这边,毛伟人的雄伟攻略还在初级阶段,民主联军打了一年多,远远未达到延安的目标。

那边,老蒋动手了。

1947年6月,老蒋签发了杀气腾腾的国民政府《戡乱总动员令》:

**党员应限期申请登记,脱离党籍,并得施以感训或劳役;

不登记者一律予以逮捕,移送有关机关审判惩处;

**在各地组设之机关团体一律予以封闭,其房屋及一切财物,除属于他人所有,经查明得发还外,悉交当地政府依法处理。

够狠的吧。

这也就算彻底撕破脸皮了。

针锋相对的是,**在花了一年不到的,顶住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以后,开始了局部地方的反击和突破。

对敌工作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根据延安要求,各中央局、地方党组织、各纵队于47年相继成立的。

在东北局对敌成立大会上,联总司令员101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了这个部门的意义,那就是:

一手打,一手拉

这句话通俗易懂,也说到了点子上。

从东北来看,国民党军队表面上占据着优势:

7个正规军,加上炮兵、空军、特种兵以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30万,而且装备精良,后勤保证步步到位,另外的一大优势是除哈尔冰之外的主要大城市、交通线、企业都控制在他们手里。

东北民主联军经过土改、剿匪和局部反击之后,力量得到了增强,东北老乡主动报名当兵的越来越多。

一不,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合计达到了22万。

别看这数字不算大,太困难了。

十万大军水陆北上,一直被杜聿明的部队压着打,一直退到松花江的北边。

绝境之中,搞土改,剿土匪,躲开敌人主力,悄悄做一些基础工作,把东北老乡的心首先给夺了。

这一招,真给走对了。

有一点,蒋介石、杜聿明也不得不承认,到1947年的春天,两军对垒东北的形势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

国民党屡次围剿,联军力量越打越强,反击力度越来越大,更为要命的是,在漫长的战线上,由于重点确保大城市的战略,导致兵力配备分散,机动力量明显不足,对于联军的机动进攻,经常出现调度、配置、协同上的明显问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