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
其实,顾振德的遭遇绝非个别。
和东南纺织厂一样,正在酝酿罢工的工厂还有好几家,而且都是临江有些知名度、上了一定规模的重量级单位。
原因是一样,加工资。
工人的感受也好,顾振德们的感受也好,其实,归根到底都一样。
这不,进入盛夏以来,掌管全市最高权力的临江军管会也明显感觉到了物价的压力、经济的停滞,以及民生问题中的诸多隐患。
大米缺少。
面粉缺少
油盐酱醋缺少
随便走上街头,曾经的东南第一名城,此刻相当萧条,工厂停产,商铺打烊,大量的工人失业在家,而市面上许多物资都供不应求。
军管会能不着急吗?
打下了江山,难道毁在这战后的重建上?
当然不能,
用小米加步枪灭掉了武器精良、兵精粮足的国民党主力军队,难道,面对这些困难还会束手无策,打输一场没有硝烟的另类战斗?
军管会及时出手,走访民众,倾听民意,征求经济专家和民族党派意见,最快速度组建了公私粮油企业工会。
这个机构的确是对症下药,就是要从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入手,平抑物价,平息民怨:
统一价格
统一收购
统一采购原材料
这一招,在早先的抗日抗拒地,后来的解放区都用过,挺管用,打击不法商贩,扼杀物价哄抬,公开价格利润,最大限度缺少中间环节。
或许,这也正是后来的计划经济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试验版本吧。
军管会授予这个公会很大的权力,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
你不听工会的,好啊,转身军管会来找你,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大批干部穿着军装,腰里别着枪。
有卖,那就统一价格,这个问题能解决。
没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由于战火纷乱,农村老百姓哪里还有心思好好种田干活啊,加上上一年临江干旱,屋漏偏逢连夜雨,农民欠收,城里的店铺去哪里收购。
缺粮,成为民生第一难题
**打天下,本来就是造福于民,帮着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军管会能不心急如焚?
没想到,最后解决了这个大问题的,竟然是不懂经济的两位主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