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由()提供免费阅读!
摘要:采用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是明清时期解决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着重介绍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展情况并对相关问题作了估算。全文包括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技术发展,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地理分布,南方稻田多熟种植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特点以及对明清时期南方稻田多熟种植中两个问题的估算等五方面的内容。文后有附表三张,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稻麦二熟制和南方双季稻分布的方志资料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
本文[1]所说的南方,指的是北纬33度以南,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这一广大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日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上海、重庆等14个省市[2]。这是中国的老稻区,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稻区,在明代以前,这一地区主要是一年一熟制,从明代开始,这一地区开始普遍提高复种指数,从而形成了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为中国在人多地少的历史条件下找到了一条解决耕地不足的新路子。
一、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技术发展
中国南方稻田的多熟种植早在汉代已见记载,汉代,广东已出现双季连作稻一年二熟制,东汉·杨孚《异物志》中就有“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的记载。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地区,辖境相当于今日广东、广西大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可见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两广地区是我国双季稻的发祥地。但由于社会经济原因,当时并没有对这一地区的气候资源广泛开发利用,因此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不广。
唐代在云南又出现了水旱轮作的稻麦二熟技术,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说:“曲靖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但当时也只局限于曲靖和滇池地区,整个南方还是种植一年一熟制。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多熟种植又在闽浙地区发展起来,并创造了间作、混作等的新复种技术。间作,就是在早稻的行间再『插』种晚稻,让晚稻和早稻在大田内有一段共生的时间,以延长晚稻的生长期,这一技术最早见于明代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十四世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