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民兵的训练也早就展开了,但是训练和备战是两回事。民兵一旦备战可以说意味着告诉老百姓战争马上就要打响了,这个时候老百姓的心情会进入紧张和焦虑的阶段,长时间紧张和焦虑会给根据地的老乡们造成一种恐慌的情绪。而且你喊出狼来了之后如果长时间的看不到狼,可能还会引发对东北政权的不信任。
杨小林和陈天华这些人比孙文那些海归强出来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懂得去回避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他们绝对不会去奢望整个东北的老百姓能为了他们多考虑一些。
当然也不能喊的太迟,狼到跟前了再喊就已经晚了,要遭受莫大的损失。
恐慌也仅仅是说刚刚归附义勇军的辽西那一片,至于像辽平,白山,新宾这样辽东的老根据地,工作就要好做的多了,老区么,群众的觉悟相对高点。
杨小林给蔡锷发去电报之后,蔡锷也认为辽平一定要坚守,不光要守,还要坚守!
首先为了政治上的考虑,辽平过早的丢失对义勇军绝对不利。其次从稳定民心的角度考虑,战斗开始辽平不丢失能让老百姓的信心坚持更长的时间。
最后一个就是战略上的需要,战争打响之后蔡锷制定的第一,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一旦完成,义勇军需要一个吸引敌人注意力的地方,让敌人全力攻击,以掩护大部队安全撤出战斗。完成第三阶段的目标。
辽平,显然是最合适的诱饵了。
这有点壮士断腕的意思了。他们现在必须为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最坏的情况做打算,真的到了那一步,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该断腕就要断腕。
在东北进入了全面战争准备时期的时候,谈判真的好像接近尾声了,老袁当然不会错过吴兆麟送给他的机会,有他在这里煽风点火,再加上当吴兆麟开了一个头,那些本来就对孙文先生这些海归们极为不满的人马上都行动了起来。
就三天的时间。江苏的陈德全驱逐江苏行政官员,解散了孙文直接掌握的南京留守黄克强的部队。接着,孙武在武昌被限制了行动自由,黄兴手下的士兵也不听他指挥了。安徽更过分,派去主持事务的海归官员被人直接暗杀了。本土派向海归们发起了强力的反击,除了没打枪之外,几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形势就是这样险恶。海归们在努力的支撑着,稍有不慎,南方政府就会被淹没。孙文对吴兆麟最终没有选择动用武力,他对留在南京的班子发出指示,切记不要发生武力冲突。因为孙文先生十分清楚,这个时候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