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西伯利亚风暴(第1页)

比如上海生产的永久牌自行车,在商务部的计划中是每个县城二百辆份额,他们本来认为这个东西可能并不好卖。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社会的波动也造成了人员的交流,自行车已经被很多人都认识了,加上报纸上对国货的大力宣传,不光县城的居民购买热情非常高,就是那些乡镇也有人专门跑到城里来买。

自行车又不是太贵,十多个大洋一辆,这东西不光能代步还能拉货,中国老百姓这一段时间收入还不错,大部分家庭都买的起。托关系,找人,百货商店有熟人你才能买到,而且关系还要够硬。

百货商店是九月二十日全国统一开张,等到九月二十一日的时候,各个商店的自行车都全部都卖光了。商务部马上给上海的车上发去电报,那边赶忙连天加夜的生产了起来。

一些外国商品也同样的紧俏,商务部从菲律宾进口了一批美国人生产的暖水瓶,一开始订了两百多万只水瓶,开张就没了。赶紧跟美国人说,给我们调几百万只来应急,后续可能更多。那美国商人顿时就有些愣住了,这个数量对他有些庞大,中国人给的时间明显有点不够,还想着商量商量能不能宽限几天呢,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马上找上门来。

百货商店就等于是一座桥梁,一下子就把整个中国的买方市场和卖方联系到了一起,西方经济专家们马上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商品紧缺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西方的“商品过剩”,对于本国经济的恢复是相当有利的,他们建议政府马上和中国展开谈判,让更多的本国商品可以进入中国的百货公司进货账单。

一时间正在欧洲进行访问的黎元洪成了各个国家的香饽饽,中国使团到英国访问的时候英国人本来说是由他们的首相出面和黎元洪洽谈的。行程也仅仅就是三天,这符合国际上对等接待的惯例。

但是黎元洪到了伦敦之后,不光英国首相来了,就连他们的女王也来欢迎。英国方面临时通知中国。在伦敦的行程可能要改为一个星期,因为英国的一些商人正在向政府提出要和中国深度交流的方案。

甚至像卢森堡这样的小国都对中国使团发出了邀请。

另外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百货公司也给杨小林解决了另一个难题。就是迅速的稳定了全国各地的物价波动。

战乱之后的中国很多地方物价都是不均衡的,加上地缘的差异,同一样商品在北京卖一个大洋,到了四川可能就要两个大洋。今天还是一个价格,等到明天早上可能就又变了.这样的混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