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与赵兴这场对话结束之后没几天,先是晋国内部的上郡、西河郡、太原郡传回了粟米(小米)大丰收的喜讯,接着从幽州传回了高粱丰收的喜讯,然后便是冀州大陆泽附近地区传回来黄豆获得增产的喜讯。//~
这还不算完,距离较远一些的青州和徐州,因为这一年多来没有战事,老百姓种植的禾、豆类农作物以及靠近长江流域的水稻栽种也获得丰收。
据各地郡县的初步统计,赵兴实际控制区域内除了凉国今年因为战事影响没有实现粮食丰收之外,其余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就连曾经被御林军一度攻占了的上郡雕阴、被南军攻占了的巨鹿郡等地,因为皇甫嵩和张飞等人下达了保护庄稼的命令,也取得了丰收。
说起来,这也是晋国与各方势力交战过程中定下来的不成文规矩,两军可以争夺城池,但不能毁损庄稼、杀害种粮农户,谁得了城池,附近的老百姓就归谁,他们种出来的粮食自然也就归于占领者。
皇甫嵩和张飞都不是穷凶极恶之辈,只不过是跟赵兴坚持的政治理念不同,所以他们所过之处严令士兵毁损农户的庄稼也情理之中。~也正因为如此,赵兴才没有自己的部队捉住皇甫嵩、围死张飞之后对这二人下死手,如果是换了水冲武都道的司马懿,赵兴并不介意让其变成一只“死蚂蚁”。
对于各地传来的粮食丰收增产的消息,赵兴听了之后真个是乐得合不拢嘴。来到这个时空之中已经十六七年,赵兴经常为粮食的问题而发愁。他看来,粮食问题才是影响自己势力向外快速扩张关键的问题,因为粮食连着人口,始终是共生的关系。
如果赵兴手里有足够多的粮食,他就可以鼓励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多生多样,人口便会快速增加。反过来,赵兴治下的人口快速增加,就会有多的劳动力来生产粮食,这样就可以养活多的人口。
土地面积能够养活的人口上限尚未到达之前,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完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通过科学育种、兴修水利、大量使用耕牛和农家肥等手段,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定土地面积内的产粮总量,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养活多的人。
这些年来,赵兴反复对前往各地任职的地方官吏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官吏任职区域内适宜生长和生产的农作物、畜牧养殖以及水产的总量提高起来。
比如上郡一带(黄土高原)的土质和气候适合粟米的生长,冀州平原的土质和气候适合棉麻、黄豆以及小麦的耕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