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军这回伤亡最大,阵亡1750人,失踪302人,负伤2782人,其中重伤1850人。特别是其116师第347团三营,全营阵亡五百多人,幸存的将士几乎人人挂彩。”周参谋长拿着一份文件轻声念道,不知道是愤怒还是悲痛,双手竟然微微有些颤抖。
郑卫国沉默片刻,声音有些沙哑地问道:“为什么阵亡和重伤的比例这么大?”
一般来说,战死和伤亡总数之间的比例大约在1:3。当然这个比例并不绝对,时常出现极高的战死率,也不乏完全相反的例子。大体上看,战死比例越大说明战斗越激烈。比如38年7月底发生的日苏张鼓峰战役,日军伤亡1440人,其中死亡526人,其本符合1:3的常规比例。但在日苏第二次偌门坎战役中,日军动用部队25000人左右,战死7696,战伤8647,失踪1021人,染病2350人。战死跟战伤的比例都高得惊人。第53军伤亡和阵亡比例这么大,充分说明了当时战况的惨烈。
周参谋长解释说:“日军这次扫荡动用了大量的重火力,而我们明显应对不足,像第53军130师在之前的战斗并没有太大损失,但从14日清晨开始日军动用240毫米重榴弹炮猛轰我军阵地,给130师造成了极大伤亡!还有就是第347团在冯柳村附近被日军伏击,双方展开了近身肉搏和白刃战。重伤和阵亡比例也非常大。”
郑卫国默默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其他部队呢?”
周参谋长忙答道:“第33师和装甲骑兵师参战较晚。撤离战场又比较早,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只是车辆和战车坏损较大,燃油储备也消耗了五分之三。”
郑卫国感慨道:“唉,一场战斗就消耗了五分之三,真是一只吞金兽啊!”
周参谋长附和道:“谁说不是呢!不过装甲团威力真的非常惊人,简直比一个师都好使!依我看咱们以后还得继续加强这支部队。”
郑卫国有些无奈地说:“看绥远那边的情况吧,看能不能从毛子那边弄些燃油,装甲团实在太昂贵了!”又问道:“三分区的部队呢?”
周参谋长神色一黯。郑重地说:“总座,有个坏消息,您可得有思想准备啊!”
郑卫国感到心脏猛得一收缩,强作镇定地说:“什么坏消息你直接说吧,我撑得住。”
周参谋长痛苦地说:“昨天晚上我们跟三分区指挥部失去了联系。”
“你说什么!”郑卫国惊得站了起来,斥责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