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年前的混战(第1页)

“我打算把第63军派到绥远去!”郑卫国看了大家一眼,缓缓说道。/ 免费下载

之所以出动重兵增援,一是为了还傅作义一个人情,二来嘛,内心深处阴暗一点的想法是宁愿把绥远打烂,也要保住冀中。不单是因为冀中是自己的地盘,还因为冀中是整个华北最大的粮仓。冀中丢失的恶果在历史上早已演绎过一遍了,郑胡子不想再尝试第二次。

“啊,这怎么可以呢?总座,我不同意!”没想到话音刚落就招来一片反对声,而且大伙儿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冀中的形势并不比绥远宽松多少,第9师团和第10师团虽然先后回缩,但是日军在冀中外围仍然保留着庞大的军队。而且随着大量伪军守备部队的编成,各野战师团快要腾出手来了。如果日军再次进攻,很可能就不仅是两个师团,而是四个甚至六个。这种情况下自保尚且不及,谈何救人?

可如果不增援绥远,一旦包头再次沦陷,傅作义部可能就被堵死在绥西了。历史上除了第一次偷袭包头得手之外,将近五年的时间傅作义部未能再往包头以东迈出一部。不是不想,而是包头城太坚固,位置又极为重要,打不下来也绕不过去。

郑卫国认为打仗就跟下围棋一样,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气眼儿。如果只有一只眼,那就是死棋,不能长久。现在冀中算一个眼,下一个眼在哪里?最合适的地点就是绥远。那里背靠大西北,外接苏联,可攻可守,进退两便。而要想保住绥远这口气眼,最紧要的就是要保住包头,否则就被排挤棋盘以外了,无法与冀中形成合力。

程政委一开始也有些不放心,但他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的,认为增援绥远能够更好地团结傅作义部,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稳固。所以很快转变观念。表示支持郑卫国的意见。

周参谋长随后也赞同出兵。他是从纯军事的角度靠虑问题,说:“总座,诸位,我看日军短时间内是无力再次进犯根据地的。而包头随时都有沦陷的危险。所以增援包头势在必行!”

众人一听都感到有些疑惑。你凭什么说日军短期内不会进犯冀中?李副参谋长就直接问道:“参座这话有什么依据?”

周参谋长随手掏出一封密电,笑道:“这是卫立煌长官发来的,诸位看后就明白了!”

郑卫国眼尖。瞅了一眼电报内容不禁大喜,激动地说:“卫长官那里也要动手了吗?”

如果说绥远是第二个眼,中条山就是第三个眼了。此地地势险要,外扼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