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向三十公里长的战线发起全面进攻。苏军投入总兵力约五万七千人,并配以炮击及空军支援。早在战前朱可夫就向斯大林提出要求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
朱可夫曾在1938年到中国担任国民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对日军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非常了解。事后证明,朱可夫这些举措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是在技术装备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苏军必将收获一场惨败。万幸的是,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要求。
日军呢?在开战前,就发生一起令人惊讶的事情。第23师团军需官自杀了。
为什么自杀?原来在出征前,日军通过航空侦察判断哈拉哈河(也就是诺门坎一带)区域有苏军1000辆左右的坦克与装甲车,兵力在8到10万左右,而日军当时缺乏弹药,各种炮弹奇缺,出战的讨伐队几乎无法得到炮火支援。
这种情况下,日军高层还要坚持出击,以寡击众,所以第23师团的军需主官感到难以理解。当时日军关东军当时的全部炮弹储备还不够一个会战份(平均每门炮只有30%会战份),这引起了第23师团军需官的极度担忧,强烈要求师团与关东军司令部取消这一作战行动,认为当时已经确认争议区以及哈拉哈河西岸,苏军集结了大规模的战车部队,日军在炮弹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派出本来就不很强大的第23师团进攻,恐怕会遭到严重打击而失败!
但这个停止攻击的建议被第23师团与关东军司令部拒绝了。日军高级将领对苏军的印象还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其作战依据竟然还是“俄军一旦后路被断,马上就会全线崩溃”的日俄战争的“老经验”。关东军认为毛子军战斗力很低。英勇的rì'běn陆军完全能够在无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击败拥有大量坦克支援的优势数量苏军,所以不但不听从第23师团军需官的建议,反而指责其信心不足,不是合格的帝guó'jun1人。因此第23师团军需官承受不了压力,在部队出动之时自杀。
让关东军没有想到的是,苏军虽然场面上难看。但有朱可夫在,一直没有崩溃。结果准备不足的日军就被动了,由于弹药接济不上,很快由攻势转入全面守势。朱可夫等得就是这个机会,他们这一退,苏军马上就压上来了。
决战开始了!
苏军分三路进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