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八章 稠桑驿站(第1页)

正月初二,大雪。

灞桥边早已凋零的柳树在风雪漫卷之中舞动干枯枝条,积雪淹没桥面,四野孤静、天地苍茫。

房俊顶盔掼甲、外罩披风,兜鍪上的红缨被风卷动,代表着越国公爵位的“越”字纛旗在风雪之中猎猎飞舞,百余匹战马偶尔发出嘶鸣,马蹄踩踏冰雪驶过灞桥。

回头望去,十余辆马车在桥西长亭外驻足停留,家人皆挑着车帘向着这边凝望。

这年代路况恶劣、行路艰难,医疗水平更是低下,所以才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谚语,因为每一次远行都意味着一场巨大的风险,路上一个石坷子、一个小坑,一场风寒、一场痢疾,一伙山贼、一支盗匪,都有可能导致生命终结。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自古离别多愁绪。

马背上的房俊抬起手冲着家人的马车用力挥了挥,而后转头手攥缰绳,猛地一夹马腹:“驾!”

百余人紧随其后陡然提速,战马四蹄扬起践踏冰雪,披风在风中猎猎,纛旗在雪中漫卷,行进之间卷起冰屑雪沫人马影影绰绰,向着潼关方向疾驰而去。

……

黄河出龙门峡谷后,由北向南,至风陵渡南遇秦岭、北堵中条山,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自两山之间滔滔东去,其南是秦岭自华山、亚武山向东高峻崇险的余脉小秦岭,不可逾越。

河与山之间的台地皆黄土堆集而成的高原,长年雨水冲蚀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冲沟,割裂密布、不可同行。

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地势平缓狭窄修长,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此之谓“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西端关中平原,东端河洛平原,北边晋南平原,此区域由古至今便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历朝历代皆国家之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无论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亦或是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通道。

出潼关、过陕县,崤函古道一分为二。

由交口向南,走菜园,过南陵、雁翎关、沿永昌河东行,过洛宁、杨坡、入宜阳三乡、沿洛河达洛阳。

这条路称为“南崤道”,开凿时极早,民间称“周秦古道”。

另外一条则由陕州向东过磁钟、张茅,至硖石与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经观音堂、英豪、渑池、义马、新安,出汉函古道达洛阳,称之为“北崤道”,这条道路开通于东汉末年,据说当时曹操为了西征开辟道路,且深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