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中的这句箴言,是孔子对求学态度的极致诠释。“学如不及”,形容学习时如同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犹恐失之”,则是即便赶上了,仍担心会失去。这短短八字,道尽了孔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敬畏 —— 他将学习视为一场永不停歇的追寻,既急切地汲取新知,又珍视已学的积累,唯恐有所遗漏与荒废。春秋时期,知识的传播渠道有限,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孔子以 “韦编三绝” 的苦学精神,为弟子树立了求学的典范。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学习资源空前丰富,却也出现了浮躁、浅尝辄止的学习心态,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对培养严谨、谦逊、持续的学习态度,实现终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知识环境与孔子的求学实践
要理解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需先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看清当时的知识传播条件与文化传承困境 —— 正是这样的环境,催生了孔子对学习的紧迫感与敬畏心,也让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成为他求学实践的真实写照。
(一)春秋时期的知识困境:传播受限与传承断层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知识与教育被贵族阶层垄断,典籍文献由王室与诸侯国的史官、乐官等专门机构掌管,平民几乎没有接触知识的机会。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本掌管典籍的官员流离民间,部分典籍散落遗失,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左传》中记载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正是当时知识传播格局变化的写照 —— 知识虽开始向民间扩散,但传播渠道依然有限,一本珍贵的典籍可能只有少数人拥有,一次难得的求教机会或许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为一件稀缺且艰难的事:要获取知识,需跋涉千里寻访名师,或耗费数年抄写典籍;要巩固所学,需反复诵读、记忆,因没有便捷的复制手段,一旦遗忘便可能再也无法找回。例如,孔子为学习《周易》,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又因反复翻阅,导致串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韦编三绝”);为了解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文化,他周游列国,搜集散落的礼器与文献,生怕遗漏重要的文化细节。这种知识获取的艰难与文化传承的危机,让孔子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宝贵,也让他形成了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求学态度 —— 既急切地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又小心翼翼地守护已学的知识。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