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博学不名: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第1页)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中的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孔子 “博学而不自满、自谦而明定位” 的精神境界。达巷党人以 “博学而无所成名” 赞叹孔子学识广博,却因涉猎太广难以用单一领域的 “名家” 标签定义;而孔子听闻后,并未居功自傲,反而以 “执御”(驾驭马车)这一相对基础的技艺自比,既回应了 “无所成名” 的评价,又暗含 “术有专攻、谦逊务实” 的智慧。春秋时期,社会对 “名家” 的认知多局限于单一领域的专精,而孔子的 “博学” 突破了这种局限,他的自谦回应,不仅是对自身学识的清醒认知,更重新定义了 “博学” 与 “专精” 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博学” 与 “专精” 的平衡仍是人们治学、择业、成长的核心命题,重新审视这段对话,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 “博学” 语境与 “成名” 标准

要理解达巷党人的赞叹与孔子的回应,需先回到春秋时期的社会语境,厘清当时 “博学” 的内涵与 “成名” 的标准 —— 正是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孔子的 “博学” 显得与众不同,也让他的 “自谦执御” 更具深意。

(一)春秋时期的 “博学”:以 “六艺” 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春秋时期的 “博学”,并非现代意义上 “涉猎广泛” 的泛泛之学,而是以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体系。“六艺” 是西周以来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礼仪规范、音乐审美、军事技能、实用技艺、文化知识、逻辑运算等多个维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 “博学” 的核心标准。

在当时,“六艺” 的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礼” 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社会秩序与人际交往的准则;“乐” 涵盖诗歌、音乐、舞蹈,是陶冶情操、传递道德的载体;“射” 指射箭技术,不仅是军事技能,更是礼仪活动(如射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御” 指驾驭马车的技艺,包括驾车的姿势、速度、安全等,是当时重要的交通与军事技能;“书” 指文字书写与文献阅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数” 指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用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