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看着手里的碗,心里头却琢磨起别的来。
其实这些看着不起眼的老东西,在村里人家屋里,真不算稀罕。
在这年头,谁家灶台上没个,用了几代人的豁口陶罐?
炕边摆着的缺腿木桌,说不定就是前清时候做的。
就连盛水的那个破瓦盆,瞧着糙,指不定祖辈手里就开始用了。
这些东西在村里人眼里,实在算不得什么。
谁也不会往“古董”上想,受到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压根不知道这些旧物件,在几十年后会很值钱。
在他们眼里,这些就是用惯了的破烂。
扔了可惜,留着也占地方。
压根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些东西能成宝贝。
周安心里头,突然动过念头。
要是趁着这时候,去周边村子转一圈。
挨家挨户问问,说不定真能收到不少好东西。
村里人不把这些老物件当回事,花不了几个钱就能收过来。
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可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他抬手挠了挠后脑勺,暗自咋舌,还是太冒失了。
这年月不比往后,“投机倒把”的帽子压下来能压死人。
对倒卖东西这事儿,管得特别实!
真要是在村里大张旗鼓问,谁家有老物件要卖。
不出两个小时,保准就有人把这事捅到公社去。
到时候别说收古董了,能不能保住自己这安稳日子都难说。
他又想起上辈子,见过的事情。
等过个几十年,“古董”这词儿一兴起来,不少人就瞅准了这里面的门道。
那会儿常见到一些,骑着三轮车的二道贩子。
车斗里装着些不锈钢盆,塑料梳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一路叮叮当当下到农村,挨家挨户拍门。
见到老乡就递根烟,笑着问家里有没有不用的旧碟子、破碗、老木件。
那时候村里人哪懂这些?
见有人要收这些占地方的破烂,还能换个新盆或者几块钱,多半乐呵呵地就拿出来了。
有时候一个晚清的瓷碗,就换个值不了几块钱的不锈钢盆。
一块老陶罐,给两三块钱就能让人家眉开眼笑。
贩子们收着便宜货,心里偷着乐。
卖了破烂换了实用东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