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初露锋芒(第1页)

“技艺传习所”的筹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又一颗石子,涟漪扩散,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某些根深蒂固的神经。

虽然叶明刻意保持低调,选用“传习所”之名,且规模严格控制,但“皇家”二字的前缀,以及其培养“非科举正途”人才的明确目标,依旧引来了审视与无形的压力。

首当其冲的便是生源问题。

叶明本意是从寒门、工匠子弟中选拔良才,然而,消息传出后,前来报名的除了预期的工匠之子,竟也混杂了不少试图钻营的小吏乃至破落商户子弟,他们看中的并非是学问本身,而是“皇家”招牌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

更令人头痛的是,几位与叶家交好、或看重叶明潜力的中低层官员,也委婉地递来条子,希望“安排”自家不成器的子侄入学,美其名曰“历练”。

“三少爷,此事棘手啊。”宋应文拿着几份烫金的荐书,眉头紧锁,“若拒了,恐伤和气,得罪同僚;若收了,传习所风气必坏,与吾等初衷背道而驰。”

林文博则气得脸色发红:“此等纨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何能静心学习格物制器之艰辛?万万不可收!”

叶明沉吟片刻,做出了一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传习所首重资质与心性,不问出身,但亦不惧权贵。所有报名者,无论何人举荐,一律需通过统一考核。”

“考核内容,除基础识字算学外,增设‘动手能力’与‘逻辑思辨’两项。前者考察其手眼协调、观察模仿之力;后者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观其应对思路。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他特意将考核地点设在格物院工棚旁,让考生们在叮当作响的敲打声和淡淡的桐油、木屑气味中完成笔试和面试,旨在从一开始就筛选掉那些无法适应或轻视这种环境的人。

此举果然劝退了不少心思不纯者。最终录取的二十名首届学员,几乎全是家境清寒但目光聪慧、手脚麻利的工匠或农家少年。

他们或许识字不多,但那份对工具的亲切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让宋应文和林文博深感欣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传习所即将挂牌开课的前夕,礼部一位掌管学政的郎中。

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对着同僚“忧心忡忡”地提及:“国朝取士,自有科举正途。今另设‘传习所’,授以工技之学,虽曰储才,然恐年轻人心生旁骛,轻视经义,长远看来,于教化人心未必是福。”

这话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传习所可能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