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那是生活盖的章!(第1页)

某日,李少爷不甘心于此,假意派人冒充挑夫上报虚高菜价,试图扰乱墙上的秩序。

然,那未曾亲历田间生活之人终未能逃过卖葱张婶的敏锐眼光:“你写‘青韭八文’,可昨儿我还卖七文!笔顺也歪,定是抄的!”她声如洪钟,言下尽是笃定,四周围观的不禁哄笑出声,那造假者连忙逃窜,如同驱逐一条虚伪的影子。

墙前自此立碑:“谎一字,削一指(名)。”碑文简单,却力量非凡,成为后人眼中的规矩与标杆。

与此同时,赵秀才整理《告示变字录》成册。

发现县衙近半年更改政令多达十七次,其中尤以“军需征用”类最为频繁。

他提笔写下《改令七问》,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刀,直指彼处虚妄。

“谁改?何时?因何?有无公示?百姓可知?后果谁担?旧令作废否?”他命学生逐条对照张贴于学堂外墙,引发一番轰动。

翌日清晨,竟有差役鬼鬼祟祟地悄然抄录带走,陈皓得知此事后,冷笑连连:“他们开始怕看不懂百姓写的字了。”

在愈发紧密的民心网络下,刘推官心生惕惮。

他暗中策划对仓廒旧档的查验,果然发现每年“鼠耗”和“霉损”合计竟超实收三成。

正欲封存证据,却被上司突然召见诘问。

归家途中,他遇雨停步于檐下,闪烁的水滴不时溅到他的袍角。

视线忽被吸引,他的目光落在一旁泥地上,一个孩童正用树枝默写《改令七问》,而旁边的老妇轻声指点:“这‘后果谁担’,就得问到骨头里。”对于百姓之民意,他怔立良久,心生感慨。

当他重返书房时,决意不再沉寂。

他将档案副本装入油纸包,借助孙文昭之手送至酒馆后巷。

夜色渐浓,雨声依旧,让人不能轻言梦境,仿佛在奏响命运的乐章。

也就在这夜,他在沉思中喃喃自语:“那些纸上的碑文,原来已有民心在,不如静观其变。”他仿佛置身于协会之外,耳畔是溪流岩石的轻轻敲击声,那一刻似乎无比宁静,也为将来风云变幻埋下伏笔。

刘推官站在窗前,望向夜空,微微吸了一口气,再也无法回头。

夜幕低垂,皓记酒馆后院亮着昏黄的灯光,陈皓借着灯光,一目十行地扫过孙文昭送来的仓廒旧档。

他眉头紧锁,目光如寒星般闪烁,看完后重重地拍在桌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好大的胆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