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益托名李市,居于市水雾府。
时不时做几个小玩意,在市水旁,摆个小摊贩卖。
以物易物,不拘得失。
初时,无人问津。
因为靠河,有商队取水,顺李海益踩出的小道看到了李海益的小摊,这才发现李海益摆摊的地方。
有行商来问:
“郎君,此地无人,摆摊卖给谁啊?不如,去城中试试!”
李海益却道:
“城里有城里的市,乡村有乡村的市。都去城里了,乡村的人怎么办?”
“郎君,国野有别,我看你方才刻卷读书,应该是贵人,混迹乡野,又是何必?”
“华夏炎黄,通教化为国,不通教化为野。楚人自称蛮夷,大人立国。国人抛弃教化,去了野地,三世归野。若有市肆沟通,国野无别,岂不更好?”
商人依旧不服,但也不再劝。
在他看来,是得先有商业,才有市肆,而不是先有市肆,才有商业。
李市,不过是一颠倒因果之辈,不值得与之争辩。
但,终究是个经历,这商人,将李市摆摊时的对话,刻录成了文章,加以批驳。
众人均以此取笑玩乐。
李海益并不生气,只是坚持着在河边摆摊。
没有人,就制作了一副渔具,在河边钓鱼。
结果,摆摊的其他东西,无人问津,但是钓上来的鱼,卖的却不错。
有个山里的樵夫,每隔几日,就会过来用干柴,与李海益换条鱼吃。
三年之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李海益了解到,这樵夫原是野人。
后来被齐人收为家奴。
于是,跟了主家姓张。
后来他主家所在的这一支犯事死了。
很多奴隶,都被拉去陪葬了。
他比较幸运,正好负责砍柴,在山里,见势不妙跑了。
他没有正式名字,平日里别人都管他叫砍柴张大。
李海益给他起了个正名,叫做张樵。
一个意思,但有个正名,也算是有名有姓了。
张樵有三个孩子,也想请李海益取名。
李海益问了问情况,分别取名为张柳,张桃、还有张槐。
以树为名,子承父业。
张樵对于三个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职业,十分自得。
他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