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劝和!(第1页)

远在万里之外,临安。

此地作为赵国的新京,十八年来,经过一系列治理,迁入富户百姓。其如今之规模繁华,似乎已经有了当年的帝京盛景。

宫城内外,禁军林立。

经过景瑞之变后,赵国越发看重“武力”,但凡宫中内外,所选禁军,以境界来算,必须是武夫中三品之内的强者。

武夫九品,下三品强身健骨,中三品根据所选功法、武器、乃至自身体质之强弱,才可入军中的“百人敌”!

而禁军每十人之中,必定有一位是军中的“百人敌!”

这也让云彻时常感叹,虽然眼下发生的,和记忆中的靖康之耻的某些变化非常相似。

但是,因为很多客观原因,也仅仅只是某些脉络相似罢了。

如今的赵国新都,俨然是真正的铁桶一块,要不然,昔日也不会在拓跋王庭的进攻下,逐渐稳定,并且开始筹谋北伐!

毕竟,类似记忆中,南宋被几次打得南下赶海的事情,可在赵国从未发生。

而此刻,宫城之内。

宣德殿内,一道清瘦的男子坐在龙椅之上。

其身穿锦袍,头发也随意的束着,面容温和,双眼平静,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像是随意问起。

“算算时间,朕的圣旨,他也该收到了吧?”

而在其下方,左右两侧站着的大臣们,却是纷纷的大气都不敢出。

如今的赵国,有左右两相辅佐,以左为尊。

右相金崇之,掌文事,如今不过四十余岁,却列为辅相,其中既有赵皇提拔的恩德,也有自己一路从景瑞之变中崛起的“机遇”。

左相赵宗毅,已然年老,七十余岁,赵国五姓之一,其先祖曾在诸夏末年,各国征伐之际,扶持幼主开国,这才赐予“国”姓。

而当年景瑞之变时,其更是秉承了先祖之志,从国祚即将灭亡之际,一手扶持当今赵皇登基。赵氏两度扶龙之功,使得整个赵氏,也已经是臣子的巅峰,更无愧于国姓。

平日里,赵皇更是对其极为敬重。

除此之外,官扬之上,还有一位赵国国师,传闻后者有‘监天地之变,有鬼神之能’。只是传闻毕竟是传闻,再加上其长久不在官扬,哪怕是景瑞之变时,也很少出手。

所以赵国臣民,也对其没有太多印象。

除了这三位之外,赵国官扬这些年,如同雨后春笋也涌现出许多能臣,而其中最为让人关注,乃至让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