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天高云淡间,干燥的气息也悄然而至。晨起微凉的风拂过面颊,午后阳光褪去炽热,夜晚更添几分清寒。不少人在此时却感到口鼻发干、皮肤紧绷,甚至偶有咳嗽轻扰——这便是典型的“秋燥”侵扰。季节更迭,我们的身体也随之呼应着自然的节奏。
古人早已洞悉此理,《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智慧箴言,如明灯般照亮了秋季食养的路径。当厨房化身“养生药房”,寻常食材便成调理身心的良方,在炊烟缭绕中,我们得以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积蓄宝贵能量。
秋燥之困,身体发出的季节信号
秋季的主气是“燥”。空气中水分锐减,人体极易被燥邪所伤。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最易受扰,于是咽喉干痒、声音沙哑、干咳少痰甚至鼻腔出血等症状频现。皮肤作为体表屏障,也常变得干燥、脱屑、瘙痒难耐。肠道失润,则易生便秘之苦。同时,昼夜温差如无形的手,悄然拉扯着人体平衡,稍有不慎,感冒、呼吸道不适、旧疾复发便可能乘虚而入。脾胃经过夏季生冷食物的洗礼,此时也需悉心呵护,避免寒凉再伤其阳。
厨房里的秋养法则:应季而食,顺时而调
应对秋燥,核心在于“润”。饮食上需遵循“少辛增酸,滋阴润燥,温养脾胃”的原则:
少辛增酸: 生姜、辣椒、花椒、韭菜等辛散之物虽能开胃,却易耗散肺气津液,加重秋燥。此时宜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石榴、柚子、醋等,酸能生津,有助收敛肺气。
滋阴润燥: 首选富含天然胶质、水分及维生素的食物,为身体持续“补水”。
温养脾胃: 告别寒凉,选择性质平和或温润的食材,烹调方式宜炖、煮、蒸、焖,温暖脾胃,助其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全身。
厨房宝藏:秋季养生食材的智慧清单
根茎果实类:大地馈赠的润泽能量
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生藕性寒,清热生津,凉血散瘀;熟藕性温,健脾开胃,益血补心。其富含黏液蛋白、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推荐食谱:莲藕红枣排骨汤。莲藕两节切块,红枣十枚去核,排骨半斤焯水,姜片数块同入砂锅,加水足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两小时,加盐少许。此汤甘润醇厚,健脾开胃,养血安神,是深秋脾胃的温柔抚慰。
山药: “神仙之食”,性平味甘,入肺、脾、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黏液质对消化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