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让我看看他的经学文章。"朱雄英翻阅另一份卷子,惊喜地发现这位王守仁不仅在实用科目上表现突出,其经学文章也写得极为出色,思想深邃,文笔流畅。
"此人堪为状元之选!"朱雄英当即拍板。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三百名优秀考生进入复试。复试中,考官们不再局限于书面答题,还增加了实操环节,要求考生现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个月后,复试结果揭晓。这批进入殿试的新科举人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既有扎实的经学基础,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王守仁的综合表现最为突出,被众考官一致看好。
殿试这天,朱雄英亲临贡院,为考生们出题考核。他不仅考察经学知识,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考题中包括:"如何改良水车以提高灌溉效率?"、"面对北方干旱,应如何统筹调度水资源?"、"西方火器日新月异,我大明应如何应对?"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朱雄英还与每位考生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治国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轮到王守仁时,朱雄英问道:"若由你负责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预算有限,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王守仁思索片刻,从容答道:"臣以为,水利工程贵在因地制宜。首先应详细勘察地形地貌,了解水文规律;其次,选用适合本地的建材,既保质量,又节约成本;第三,合理安排工期,避开汛期;最重要的是,广纳民智,倾听当地百姓意见,毕竟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土地。"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务实之道也。那你认为,实学与经学,二者关系如何?"
王守仁恭敬地回答:"臣认为,经学为体,实学为用。经学教人以德,立人之本;实学授人以技,济世安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国如此,为学亦然。"
朱雄英眼前一亮:"说得好!体用兼备,正是大明当前所需。"
殿试结束后,朱雄英亲自拟定名次。王守仁毫无悬念地被钦点为状元,其设计的水利系统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榜单一出,立即引起轰动,因为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个既精通经学又擅长实学的状元。
放榜当日,京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相一睹这批新科进士的风采,尤其是那位传说中的实学状元王守仁。与以往不同,民间对这次科举结果普遍表示赞同,认为朝廷终于开始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者了。
殿试结束后的第三天,朱雄英在奉天殿举行了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