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教育兴邦,明德至善(第1页)

朱棣又道:"除此之外,臣认为应该从根本上加强边关防御。一方面修筑更坚固的城防工事,一方面改善与蒙古各部落的贸易关系。蒙古人缺衣少食,若能通过贸易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或许能减少边境冲突。"

此言一出,朝中大臣纷纷侧目。朱棣不仅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更显示出深刻的政治洞察力。朱雄英愈发赞赏,他沉思片刻,郑重地说:"叔父远见卓识,既能战,又能和,正是朕所倚重的栋梁之才!"

宴会结束后,朱雄英在内殿召见了朱棣。没有外人在场,两人的谈话更为随意和坦诚。

"叔父此战表现出色,朕甚感欣慰。"朱雄英直视朱棣的眼睛,"不瞒叔父,当初派徐辉祖随行,朕确有监督之意。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

朱棣神色复杂地看着这位年轻的侄子,沉默片刻后回答:"陛下心系社稷,防微杜渐,本是明君之道。臣虽为藩王,却始终以大明安危为重。此战中,徐将军与臣配合默契,共同为国效力,臣深感荣幸。"

朱雄英点点头,忽然话锋一转:"朕决定提升叔父爵位,增加燕地俸禄。另外,考虑到北疆安全的重要性,特许叔父可直接招募和训练部分边防军队,以应急需。"

朱棣闻言,激动得一时语塞。这等信任和权力,远超他的预期。他深深叩首:"臣...臣定当谨记陛下恩典,竭忠尽智,守卫北疆!"

朱雄英扶起朱棣,语重心长地说:"叔父勿须多礼。你我血脉相连,更是君臣一体。朕相信,只要大明上下同心,何惧外敌入侵?"

两人又谈了许多,主要是关于北疆防务和蒙古民族的特点。朱棣在这方面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朱雄英获益良多。分别时,朱雄英亲自送朱棣至殿外,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明白燕王的地位今非昔比。

然而,朱雄英的决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当晚,他召见内阁大臣,有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担忧。

"陛下,燕王虽立下大功,但增其权柄,恐有隐患。藩王拥兵自重,历来为祸不浅啊!"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雄英平静地回应:"诸位爱卿的担忧,朕心中有数。然而,叔父才能不凡,与其压制,不如借才于朝,使其为国效力。"他环视众臣,"况且,朕已安排徐辉祖担任北方边防督察,监控边境军情。有他在,当可确保无虞。"

大臣们听后稍安,但仍有人心存疑虑。朱雄英却胸有成竹:"治国如同驾驭骏马,既不能松缰任其奔突,也不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