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少司命创作《少司命的母亲》的初衷——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幸福安康,如同那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夜空中。而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少司命母亲的,更是一段如诗如画、情意绵绵的爱情故事。它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缓缓展开,娓娓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爱情传奇。或许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这个故事独特的魅力,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那个年代的人们对感情都有着别样的执着和痴迷,犹如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少司命母亲的父亲——柏林,就是这样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中经济拮据,生活条件犹如寒风中的残烛,摇摇欲坠。那个年代,玉米是人们的主食,即使是在过年这样重要的节日里,有些人家也只能望“米”兴叹。五六十年代的东北,贫困如影随形,这片白山黑水之间,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仿佛被沉重的乌云笼罩,不见天日。
然而,柏林并未被生活的苦难击倒。尽管他自幼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他内心深处,却犹如燃烧的火焰,对知识充满了炽热的渴望,对美好生活怀揣着无尽的向往。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篇章。
在那个时候,人们如同勤劳的蜜蜂,辛勤地开垦着林地,将砍伐下来的木材如潺潺流水般源源不断地供给国家。国家则如一位巧匠,利用这些木材精心雕琢,进行生产和销售,以此来维持生计。而人们则将开垦过的林地如变戏法般改造成肥沃的农田,种植着玉米。那个时候的东北人,玉米仿佛是他们生命的支柱,而山野菜则是他们餐桌上的常客。那时候的餐桌上,并没有鱼肉的鲜美,也没有香喷喷米饭的诱惑,有的只是那用玉米掺和着杂粮磨碎后制成的浆,在炉子上如薄纱般摊成的煎饼。这种煎饼虽然简单,却宛如沙漠中的甘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已然是难得的美食了。
或许你们难以置信,如今被视作珍馐美馔的煎饼,在五六十年代竟是老百姓的果腹之粮,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而且,这种煎饼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时常品味,唯有家境稍显殷实的人家,方能偶尔一饱口福。而对于众多贫苦人家而言,他们的主食往往仅有野菜和玉米粥。终日里,他们只能就着玉米粥艰难度日,生活苦不堪言。少司命至今仍铭记母亲所言,当她长大成人,开始工作,去从事那些繁重的体力活挣钱时,带饭之际,会用铁饭盒在东北的炉灶里焖上一小盒弥足珍贵的大米饭。那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