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青山不遮(一)(第1页)

邕城盛夏,暑气逼人。

吴建军站在院子的老榕树下,怀里那张原本应该灼热的录取通知书,此刻却让他心里冻得像块冰。

录取通知书上“A大教育系”的字样,是对他苦读十几年的褒奖,也是他用智慧和努力挣来的前程。

可如今,这薄薄一张纸,却重得他几乎拿不住。

父亲坐在一旁的矮凳上,拿着卷烟凑在鼻子前闻了又闻,却一直没有点燃,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愁。

最终,父亲惋惜地说:

“建军,要不……算了吧。政审……也是强求不了的事情。

当时能去参加考试,也是多亏了领导们作保,就当是历练了一场吧。读书在于明事理,辨是非……不能去便不去吧。”

吴建军在这几天里,经历了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挫败,此时声音干涩地开口:

“可是……爸,我不甘心,明明我已经考上了,明明……我可以的。”

而他原本挺括的肩膀,在父亲长久的沉默中垮了下去。

上一年,停摆了很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得以恢复。

吴建军和成千上万收到鼓舞的学子一样,加入到求学大军当中。

与已经阔别书本很久的其他同志不同,因为家学渊源,他这些年在实践劳动的同时也没有荒废学业。

就在他信心满满的提交高考报名材料时,却卡在了政审的环节。

虽然最上头在力主“择优录取”原则,试图打破“唯成分论”,但是历史惯性不是简单的一个政策下发可以改变的。

更何况,吴建军家不止是有“富”的标签,他的爷爷和大伯还曾在抗战时期担任过对党军官。

时移世易,即使是这么多年后,依然是悬在家族子孙头上的一把利剑。

在此情况下,吴建军错过了恢复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

今年,“重在个人表现”的政策导向更明确了,文件上将理论解析得更透彻,表明家庭出身不应该是高考报名的绝对障碍。

这也让吴建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对更高学识殿堂的向往从未熄灭过。

他爸爸找到了自己以前的老同学,时任邕城教育局副局长的覃正钦,向他讲述了自家儿子的求学困境。

在一系列的测试之后,不止是覃副局,就连几位招生办领导和几所高中的校长,也为吴建军的高分试卷感到惊异。

为了这位高材生的高考资格问题,相关部门开了好几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