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青山不遮(二)(第1页)

吴建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只是个沧海一粟的普通学子,却掀起了一阵关于新老政策交替时期,落地尺度的讨论。

而当他站在A大校门前时,则意味着旧思想的解绑和新时代的到来。

京城很繁华,学校很大很美,教授们学识渊博,同学们优秀上进……

吴建军沈醉在疯狂吸收养分的快感里,过往的经历让他更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这个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得聪慧敏锐的优等生,知道这不止是自己的机会,更是整个家族的契机。

就在他考上A大的这一年底,大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为了给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上头明确要求放宽高考政审的标准。

次年,更多和吴建军有着相同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的学子得到了“松绑”。

光阴如梭,来到了吴建军的毕业季。

经过多年的混乱,教育成为了迫切需要恢复的领域之一。

教育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极度需要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

当吴建军志气高昂,满怀期待自己能学有所用时,还是被已破坚冰的冰渣渣刺到了。

同班同学陆续收到了分配安排,名列前茅的他却迟迟没有等来音讯。

班主任在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了内情。

与他所学专业有关的几个单位其实很早就拿到了他的档案,对他的各方面表现都是很满意的。

但每个单位负责人看到他档案里“社会关系”一栏时,都会浮现微妙而遗憾的情绪。

“这个同学很优秀,但是我们教育系统比较特殊,他……”

班主任将话传给吴建军,“他”后面的话没说完,但他已经猜到了。

虽然目前各个行业都已逐步放开,但教育系统依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尤其在京城,对这方面更为注重。

很多领导认为进入教育系统当老师,特别是当政治、语文等科目的老师,必须是“根正苗红”的。

单位没有直接拒绝,可在人才接收和岗位分配上,还是把“家庭清白”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留京名额有限,无数双眼睛盯着,僧多粥少,并不容易。

教育学院的张院长为这个人才留京困难感到惋惜,多方疏通,在毕业前一周,为他谋得了一个京郊小学后勤岗位。

可吴建军思量再三,在拜谢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